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的路径实现。人力资本作为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桥梁,伴随着人的流动,人力资本也具有流动性。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特殊的属人性和流动性以及我国教育投资明显的属地性,在人口流动背景下,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区域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效应”,即在我国的省际间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向趋势以及“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的双重作用下,中西部地方政府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伴随着人口的省际间流动大量的转移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形成了教育投资成本在中西部地区,而收益却在东部地区的不公平现象。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人口流出地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区域间教育投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全文共四个为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说明提出问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的理论准备。通过评述前人研究结果、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了解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在理论上分析形成我国地区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通过数据和模型直观的反映由人口流动引起和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引起的我国地区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现象。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为基础,从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代表省份入手,首先建立地方政府教育投资水平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回归模型,证明地方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形成具有生产作用;然后以流动人口携带的人力资本存量为媒介,测算流入人口所携带人力资本对流入地地方经济的贡献率;最后结合我国现行教育投资体制来直观的展现由人口流动和教育投资体制引起的地区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效应。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展开的。在第三章已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由人口流动和教育投资体制引起的我国地区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现象,第四章就以此展开对策分析,通过“供给—需求”分析,反映通过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对解决我国地区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的影响,并提出在差别化原则上构建不同的教育投资体系以及其他政策建议。 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针对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部分提出“改进教育预算管理制度”和“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本文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之际,针对由人口流动和现行教育制度造成的我国区域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问题,从教育投资体制的层面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投资体制;二是建立与人口流动相联系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人口流出地区教育投资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