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的童话与重构的现实——解读《白雪公主》的建构模式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价值观和思想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深受解构主义理论影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大量涌现,他们在作品中否认并拒绝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述,强调语言的建构作用,表现出一种对作品“游戏”的态度,而这也成为许多评论家批评的焦点。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小说创作上有意识的创新甚至改变了小说的形式和风格,成为“美国当代被模仿最多的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一生著作颇丰,而其长篇小说《白雪公主》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由于深受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影响,他在该小说中大胆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法,以碎片,拼贴,列单子等方式,将一个活泼可爱的童话故事解构成一堆毫无意义的碎片或者是被称为文字垃圾的东西。在小说中我们所看到不是那个惹人怜爱的公主,英勇无比的王子和善良的小矮人,而是没有中心,没有背景,没有情节的语言碎片,语言成为小说真正的主角。 在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旗帜下,巴塞尔姆解构并颠覆了传统的写作策略,用荒谬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讽刺了美国当代社会。在对传统写作手法进行解构的同时,巴塞尔姆对60年代美国的社会问题保持着敏锐的视觉。从政治腐败到环境污染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该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在这个层面上,巴塞尔姆的重构性更甚于他的解构性。然而这种具有创新精神和解构精神的写作策略却给读者设置了巨大的阅读障碍,隐藏在作品混乱表层背后的深层意义却是读者很难发现的。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巴塞尔姆的写作侧略,更好的欣赏后现代主义作品,更深入的了解作品混乱表象背后的深层寓意,该论文首先分析了该小说中的解构趋势,进而揭示了其重构趋势,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技巧。 除了“引言”与“结论”部分外,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引言”首先对唐纳德·巴塞尔姆和《白雪公主》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重点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了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文学中的应用,并阐明本研究的目的。第三章从该小说的写作策略,文体风格和人物的互文三方面重点探讨了该小说的解构趋势。说明巴塞尔姆不仅仅解构了一部童话故事,更重要的是他颠覆了传统写作模式。第四章从作者,读者以及人物三方面探讨了该小说的重构趋势,揭示了隐藏在小说混乱的表象背后的深层含义。“结论” 部分在总结全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肯定了《白雪公主》的学术价值,说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对今后研究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比《白雪公主》的两个版本以及利用解构主义的阅读技巧,读者才能越过小说混乱的表层,理解小说的真正意图,即在后现代社会,爱心、同情心以及完善的人格都消失了,甚至道德和逻辑也不复存在,语言也因为失去了指涉功能而成为后现代作品真正的主角。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法穷尽后现代作品的指涉意义,只能接受现实。
其他文献
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他早期的异域小说创作不仅沿袭了帝国罗曼司的建构元素和叙事风格,而且表现出对帝国历史语境的批判意识与颠覆倾向。对于理解当代
认知语言学作为近年来语言学方面的一个热点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研究空间。“图式”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当人们看到某些信息的时候在头脑中浮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及评论家,其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享誉盛名。爱伦·坡被认为是美国早期短篇小说的开拓者及侦探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人们
近年来,不少研究尝试探索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但对于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使用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专门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此类研究就更少了。本项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育是英语语言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全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公民意识。而作为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