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所伴生的城乡建设使得我国的许多占地广、面积大的区域性的大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遗产地的民生发展之间产生明显矛盾。作为我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遗址区的民生问题常年来一直难于得到妥善解决。近年来,随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以及西安市城市扩张对于遗址区村落的影响,汉长安城遗址区现存的45个村落出现了差别化发展的趋势。然而目前学界对于遗址区各个村落出现的诸多差异化的新问题及其错综复杂的利益和矛盾显然难于及时应对。有鉴于此,笔者基于研究生阶段对于汉长安城遗址民生问题的关注,在掌握大量社会经济资料并参与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研究项目《基于社区参与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协同性研究》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汉长安城遗址区各个村落存在的“旷日持久、日趋复杂、且差异愈益明显”的民生问题,对汉长安城的典型村落进行了比较研究。论文以大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协同为导向,运用“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和“分区研究、比较研究、多尺度变焦分析等多元方法”,对各个村落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的协同进行系统性的现状评估和多元化的模式探索。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型文化遗产、国内大遗址和汉长安城的民生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2)结合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文献研究和实地勘察,针对“差异化”这一汉长安城遗址区民生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对汉长安城遗址区未搬迁村落进行类型分析和典型村落选取。(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构了测度不同类型村落民生发展的居民需求结构,并据此设计了汉长安城遗址居民不同类型需求的指标体系和满意度评价体系。(4)基于多尺度变焦分析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尺度对汉长安城遗址区不同类型村落的民生状况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针对不同尺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应性对策。(5)针对汉长安城遗址区不同类型村落民生发展的比较研究的分析结果及原因探析,探索了五个典型村落适用性的村落发展与民生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