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华文原创儿童图画书的主体间性及他者运作逻辑研究——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为中心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图画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爆炸式增长的局面,但原创图画书的创作理念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讨论和清理。本文试图讨论原创图画书的创作理念问题,但并不致力于建立一个理想的儿童主体或是儿童观的模型,而是更注重于发现和解释当下原创儿童图画书文本中所呈现的主体间性及他者的运作逻辑,因此在理论方法上主要运用了精神分析,特别是拉康主义的阐释模型。也即不仅探讨两个主体间的交往结构,同时也探讨横亘在主体“之间”的先行存在的结构关系,那外在于主体,同时又支配、结构着主体和主体间交往的先行存在。本文主要试图探讨的便是该种关系是如何在华文原创儿童图画书中运作,并如何支配、结构着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模式的。为方便探讨,本文将研究文本主要集中在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获奖及入围作品。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新时期的家庭社会伦理模式、儿童世界与成人社会的主体间关系、成人社会对儿童“自我”认知与建构的想象和要求,以及两岸儿童图画书创作主体间的主要差异等四个方面,对新世纪华文原创图画书的主体间性及他者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本文认为从具有某种指标性意义的首届丰子恺奖大奖作品《团圆》中可以看到,修复和巩固传统家庭、社会伦理关系,并适当加入一些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从而保证家庭、社会伦理的持续稳定,是目前国内原创儿童图画书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父权式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儿童常常被想象为是相对被动且需要顺从成人的形象;即便成人能够跟儿童友好相处,也常常是处于一种隔阂而陌生的相处模式之中,这与其说是和儿童的亲近,倒不如说是成人一种乡愁式的怀旧;即便有些作品看似赋予了儿童一些超越成人的能力,但在面对成人世界的威势时,儿童仍旧只能选择被迫屈服;还有一些作品更将成人世界描述为一种危险的存在,同时又不容儿童抗拒进入这个世界;只有极个别的作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给予了儿童自由表达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人自身作了解构。正因为成人社会对儿童世界的无知,当成人想象并要求儿童对“自我”进行认知和建构时,充满了无知、混乱、空洞和不自信。不过在台湾个别获奖图画书中,我们还是看到了某种对既有僵化模式的超越。此外,由于两岸几十年来历史发展轨迹以及社会政治生存空间的差异,台湾的创作更倾向于多元化和乡土族群化,而大陆的创作则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传统文化。  本文第二部分借用拉康理论中关于主体的三个逻辑时刻的时间辩证法、俄狄浦斯情结与父法秩序,以及快感原则和欲望辩证法的原理,分析解读了隐藏在华文原创图画书背后的某些间性结构和他者运作逻辑。本文认为图画书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能指、小他者镜像以及社会身份的操演,我们需要在儿童进入主体形成的某个逻辑时刻时,多提供一些契合其所处困境的情境及隐喻,由此协助其建立适合自身的主体化经历与模式。同时,站在精神分析的立场上,本文认为人的主体性形成也是一个经受菲勒斯父亲阉割的过程,母亲式的“无条件的爱”会吞没个体的主体性,而父亲式的爱则通过阉割的需要而令个体走上主体化之路。正因为主体是被阉割的残余,从根本上是欠缺的,所以主体的欲望是永远无法触及和满足的,这种面向欲望的驱力就形成了一种死亡驱力。为了限制这种隐秘的死亡驱力,衍生了各式各样的禁令。但在卫护禁令的过程中,卫护本身也被欲望化了,甚至反过来催生了更为坚执的“僭越禁令的欲望”。在华文原创图画书中,最常见的便是这种隐秘的、欲望化了的卫护禁令模式,少数文本看似僭越了禁令,但实际上却并未真正跨出这一步。只有极个别的文本,如《很慢很慢的蜗牛》做到了勇敢地去追求和享受欲望而又尽量不被其禁锢的超越性态度。
其他文献
通常认为,"文化"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以及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的人类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总合.文化分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次.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论争是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论争问题的研究.新时期以来,围
京都是传统大赋的典型题材,萧统《文选》以赋类为首,赋类中又首置京都,可见其重要性.该文从三个方面,对汉魏六朝京都赋的文学性、功能性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京都赋具有
本文着重阐述陈染小说的创作风格——“私语化写作”以及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的手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从几个方面论证陈染小说的“私语化”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立足中学教学实际,中学教师应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就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 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