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中早期视网膜神经元的丢失以及此过程涉及的细胞凋亡,特别是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凋亡随糖尿病时间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病机理,从而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早期视力下降的原因。
方法
1.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和观察8周C57BL/6雄性成熟小鼠分为两组。糖尿病组按照160mg/kg体重剂量单次腹腔注射溶于新鲜配制枸橼酸缓冲液STZ,对照组注射同体积枸橼酸缓冲液。空腹尾静脉血糖14mmol/L以上者定义为糖尿病小鼠,未达到标准者未达到标准者继续观察,1周及2周后复测血糖。所有小鼠均不注射胰岛素。术后定期观察其生物学性状有无改变,每周测体重,3天、1周及处死时记录空腹尾静脉血糖。
2.糖尿病小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糖尿病小鼠眼球常规冰冻切片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视网膜各层改变,TUNEL染色和Hoechst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有无凋亡。
制作视网膜铺片,行免疫组化检查:ChAT抗体染色观察视网膜中胆碱能无长突细胞的分布;活化Caspase-3+CD31抗体双重染色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凋亡细胞与视网膜血管的关系;糖尿病2周、1.5月、3月等不同时间活化Caspase-3+ChAT抗体双重染色免疫组化检查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凋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结果
1.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和观察2周STZ诱导模型成功率为88.57%。糖尿病组小鼠注射STZ后毛发失去光泽,行动较迟缓,精神稍差,出现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小鼠的血糖值明显升高,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90.163,P=0.000);体重在2周内轻度下降,之后随时间体重增加。
2.糖尿病小鼠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冰冻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规则,细胞排列紧密,糖尿病组小鼠从玻璃体到巩膜顺序可见视网膜各层细胞较对照组排列松散、部分细胞缺失。TUNEL染色显示阳性细胞分散在视网膜各层,包括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和外核层。Hoechst染色显示凋亡细胞分布情况与TUNEL染色相似,细胞核亮蓝色,核浓缩、碎片状、边集。
视网膜铺片ChAT抗体染色可见胆碱能无长突细胞穿过整个视网膜有规律的分布,这些无长突细胞的细胞体很小,位于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其中内核层中较多;活化Caspase-3+CD31抗体双重染色可见阳性细胞存在于视网膜各层,在空间上分散于视网膜血管之间,提示凋亡的视网膜细胞不是血管内皮细胞或周细胞,而倾向于视网膜神经细胞。
视网膜铺片活化Caspase-3+ChAT抗体双重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凋亡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可见于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以内核层为多,各层视网膜中的分布来说,周边视网膜多于后极部视网膜,糖尿病2周时凋亡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即出现,3个月的观察期内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各时间点之间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各P值均为0.000)。
结论
单次腹腔注射STZ(160mg/kg体重剂量)可成功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各层细胞减少,细胞发生凋亡,此凋亡过程涉及caspase-3依赖性途径。大部分凋亡细胞非血管性,特定神经细胞.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发生凋亡,并呈时间渐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