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城镇化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了城乡资源配置效率,给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变革,并且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城市的空间分布不合理、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潜力不匹配、城镇人口密度过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大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复杂系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必须以城市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载能力为支撑。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对我国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我国GDP增长显著,国民经济逐步趋于平稳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城镇人口的激增,相应的增加了人口密度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潜在的阻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保护城市生态与环境纳入到政策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也让人们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本文从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状态空间法对我国城市2009-2013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程度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发现2009-2013年期间,我国城市除了经济子系统处于可载状态之外,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都处于超载状态,将三个子系统结合起来,得出我国城市的生态系统承载了也一直处于满载状态。究其原因,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化,使得整个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新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人口的迅速激增、城镇人口密度过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尽管政府也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投入很多精力,但是仍然没有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进,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建设绿色城市的目标依然艰巨。接着,笔者针对我国当前城市生态承载状况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实现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本文将对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与新型城镇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创新性的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运用状态空间法对我国城市整体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信,基于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也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