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丝束电极研究金属快速电沉积和防锈油膜导电机制转变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次采用丝束电极研究了金属镍和金属锌的快速电沉积行为.研究表明,丝束电极的表面存在腐蚀电位分布的不均匀性,经过快速电镀的丝束电极表面也存在腐蚀电位分布的不均匀性.在镀镍和镀锌的过程中,镍和锌的沉积会导致丝束电极平均腐蚀电位值的负移.在未经电镀时,丝束电极的腐蚀电位平均值相当于基底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而经过电镀后,其腐蚀电位平均值会移向电镀金属在该电解质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沉积时间、沉积电压、辅助电极等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对电镀后的丝束电极的腐蚀电位平均值和腐蚀电位分布的不均匀性产生影响.根据对丝束电极上进行快速电镀后所得实验结果的分析,选择条件进行了重复性实验和大面积电极对比实验.结果说明采用丝束电极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并且可以指导大面积电极实验.文章还结合半导体电化学技术,电位-电容法及Mott-Schottky分析技术研究了自腐蚀电位条件下不锈钢电极表面的防锈油膜在5﹪Na<,2>SO<,4>溶液和3﹪NaCl溶液失效过程中的导电机制转变行为.研究表明防锈油膜浸泡失效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绝缘体,存在半导体导电特征,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防锈油膜还表现出半导体类型的转变,从浸泡初期的p型半导体转变为n型半导体,论文中计算了不同转变时期防锈油膜中的电子给体(N<,D>)和电子受体(N<,A>)的密度.本文最后对快速电镀和防锈油膜导电机制转变过程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依据导电机制转变理论分析,提出快速电镀过程是防锈油膜失效过程的逆过程.防锈油膜失效过程中由电子导体转变为离子导体,电位将发生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在合理假设基础上,提出金属电沉积过程中是由离子导体转变为电子导体,电位变化正好与之相反.由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了电镀过程中的欠电位沉积问题.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研究了采用该室自制的氯化镁负载钛体系催化剂与三异丁基铝组合,以氢气作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反式聚异戊二烯蜡(LMTPIW)的聚合反应及影响催化活
本论文通过利用晶体工程的合成策略,以四卤素取代苯二甲酸有机主配体作为构筑模块在适当条件下与不同含氮杂环化合物通过自组装得到了一系列具有结构新颖的超分子化合物(Supramolecular complexes)。这里我们重点研究了四卤素取代苯二甲酸在构筑超分子化合物时的行为习惯和性质,以及不同取代基团、合成条件以及分子间弱作用对超分子化合物结构影响的规律。首先,在第二章中,以2,3,5,6-四氟对苯
该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综述了热致性液晶聚合物与热塑性树脂原位复合材料以及热致性液晶聚合物与PET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该论文的目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本论文研究了基于纳米材料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性能研究以及其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首先,研究了量子点的合成及机理,成功合成了CdSe和巯基乙酸(TGA)包被的CdSe/CdS量子点,并对两种量子点从尺寸上和发光性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各种光谱扫描测定。将毛细管电泳与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研究了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生物胺分子对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构建了毛细管电泳
聚合物/层状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目前聚合物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制备与表征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该文通过热膨胀和氧化石墨有机阳离子插层改性两种途径对石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