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初探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feiy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特异性的α2-AR激动剂,具有镇静、抗焦虑、些许镇痛,但不引起呼吸抑制等药理学特点,最初只是应用于ICU病人的镇静及镇痛,近年来,由于其有利于应激状态下机体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麻醉及围术期管理。2009年在我国上市使用,鉴于目前临床应用中存在不确定的安全因素,我们对右美托咪定进行了临床使用和临床基础的研究,以期对其临床使用以及使用中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一、右美托咪定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清醒局部麻醉下,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AFOI)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择期拟行口腔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1μg/kg右美托咪定和1μg/kg芬太尼,10min静脉泵注完毕,局部浸润麻醉下行AFOI。记录入室(T1)、辅助药物泵注结束即刻(T2)和插管成功即刻(T3)3个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及Ramsay镇静评分,比较2组的插管时间、插管耐受度和满意度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在给予右美托咪定后均出现了HR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D组T2、T3时点的HR、SBP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2、T3时点的BIS低于F组,Ramsay评分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需处理的HR、BP、SPO2下降。D组的插管耐受度和术后满意度均优于F组。   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清醒状态下AFOI,具有镇静良好、呼吸无抑制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优势。   二、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期间压力反射的改变   目的:通过对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期间,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测试,了解右美托咪定对机体压力反射的功能有无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LD组)、中等剂量右美托咪定组(MD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LD组: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输注完毕,随后以0.2μg/kg.h-1速度持续输注;MD组:右美托咪定1μg/kg,10min输注完毕,随后以0.5μg/kg.h-1速度持续输注;C组:等量0.9%生理盐水持续输注。持续输注约30min后行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记录入室基础值(T1)、稳定状态基础值(T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血管活性药物注射后,记录每间隔30s的心率(HR)及收缩压(SBP),血压上升及下降序列中至少5对HR,SBP数值。比较组间HR、SBP的变化幅度(⊿HR,⊿SAP),将⊿HR/⊿SAP作为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指标。   结果:3组患者T2时点HR的比较,LD组、MD组HR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T2时点SBP的比较,LD组、MD组HR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给予硝普钠注射后引起的血压下降,MD组、LD组的⊿SAP相比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组、LD组的BRS相比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血压上升序列中随右美托咪定剂量增加,BRS呈上升趋势;在血压下降序列中随右美托咪定剂量增加,BRS呈下降趋势。   结论: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期间,虽然引起血压下降,但压力反射敏感性是保持的。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通过激动中枢α2-AR,产生交感抑制作用,一方面减弱了应对伤害性刺激时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反应,另一方面引起的血压的波动可被压力反射有效的缓冲,这种联合效应是减少各种手术刺激及麻醉引起的交感兴奋,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可能机制。但是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低血压有可能引发不良心血管事件。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以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技术检测正常人摄入高剂量酒精后脑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和血流灌注情况的变化,探讨急性酒精摄入对脑部结构
目的:   本实验选用广西巴马小型猪,通过外科手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经心外膜植
目的:  研究DHODH对神经母细胞瘤生长和代谢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分子调控机制,为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方法:  1)通过对R2微阵列分析平台
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创伤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建立了区域性急救体系并且在创伤治疗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创伤所致的凝血障碍约占创伤后死因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