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时量短语”是一种在英汉语中都很常见的结构,其中,时量短语的基本语义是测量动词所指称的事件。然而,这一结构也有着非常复杂的形式和意义。在翻译实践中,英汉语关于这一结构的表达形式和句法位置也有很多差异。尤其对于重意合、句法结构相对松散的汉语来说,时量短语的语义解释往往受到动词的语义特征、情状特征、甚至是不同位置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表达形式和句法位置的差异直接影响时量短语在句子中的语义解释和句子的可接受性,为翻译实践和外语教学带来困扰。有关时量短语的语义解释和句法位置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和语义层面,重点解释时量短语在动词后做宾语还是补语的问题,以及它们不同的句法位置对语义解释有什么影响。而国外的研究主要关注语义和认知的解释,把时量短语看作是对动词所指称事件或者活动的测量。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单语语料,缺乏多语证据的支持。尽管有少量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也都只是关注了不同语言在表达时量短语时的认知共性,而没有解释差异及成因。本文采用事件语义学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基于检索到的大量平行语料,旨在对比英语和汉语中的“动词+时量短语”结构的表达形式及句法位置,对不同的语义解释作出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可能的翻译规律。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在翻译这一结构时,英汉语中以下三种不对等的现象:1.英语和汉语的“动词+时量短语”结构表达持续和完成两个不同的语义时,采用的手段是不一样的。汉语靠调整时量短语的语序,英语靠选用不同的介词;2.当“动词+时量短语”结构中出现宾语时,英汉语中宾语的不同句法位置也影响该结构的语义解释;3.当时量短语在句中作为一个名词性量词跟另外一个量词共现时,英语往往把两个量词都放在动词后面,一般用介词或形容词连接。而汉语中两个量词必须分布在动词两侧或者全部移到动词前面。总之,英汉语表达“动词+时量短语”结构时的编码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往往通过调整句序这种句法手段解决语义冲突,而英语的句序相对固定,往往通过词汇等形态手段。这些规律对英汉翻译实践和外语教学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