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并(a)芘(B(a)P)是研究PAHs的典型代表,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为了研究其对海洋鱼类的生物效应,本研究以真鲷为实验动物从细胞、蛋白和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了B(a)P对真鲷的毒理学效应,检测了暴露B(a)P的真鲷细胞DNA损伤变化、肝脏P4501A1基因诱导表达变化以及相应蛋白酶EROD活性的变化,并比较了发生在不同水平的毒理学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克隆获得的真鲷肝P4501A1 DNA、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我国真鲷P4501A1基因为鱼类P4501A1的一个同源性基因。2.用彗星实验对真鲷暴露于B(a)P三个浓度组(0.8μg/L、1.4μg/L和2.0μg/L)的DNA损伤水平进行了了检测:结果显示从4 h到24 hDNA损伤呈升高趋势,而到了96 h以后,DNA损伤水平呈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显著。进一步优化了彗星实验条件。在样本数量多的情况下,用培养板板盖铺单层胶的彗星实验检测方式与用载玻片铺三层胶的“三明治”的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时间、胶板不易破损等优点。利用尾长、尾长/头长比、尾矩、尾DNA含量四个指标可较真实准确的显示DNA损伤水平,指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3.暴露在B(a)P浓度0.8μg/L、1.4μg/L和2.0μg/L的真鲷肝脏EROD活性在4 h时被显著诱导,随着时间的增加,EROD活性相应的升高,在24 h EROD活性达到最高值。而在48 h后真鲷肝脏EROD活性迅速下降,到达96 h时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在暴露4 h后,肝脏EROD活性与B(a)P浓度表现出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4.真鲷暴露在B(a)P三个浓度组(0.8μg/L、1.4μg/L和2.0μg/L)的P4501A1 mRNA被诱导,而且染毒24 h,1.4和2.0μg/L浓度组的mRNA的诱导水平较高。P4501A1 mRNA与B(a)P浓度之间未见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5.分析暴露于B(a)P三个浓度组(0.8μg/L、1.4μg/L和2.0μg/L)的P4501A1 mRNA诱导水平和EROD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在24 h内都表现显著上升,蛋白的合成可能主要是由于mRNA水平的升高,而mRNA的升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