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的分子检测及游动孢子多样性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病是大豆生产上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是我国A1 类进境植物检疫对象,也是内检对象。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加入WTO 后国际贸易往来的增加,每年进口的大豆数量也在增加,大豆疫霉随之传入的风险越来越大。目前, 对大豆疫霉检测常用一些传统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特异性弱、假阳性、耗时长,准确率低等缺点和不足。因此,建立一套准确、稳定、快速的检测体系已刻不容缓。本试验拟根据大豆疫霉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 检测体系,为我国的大豆疫霉检验检疫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 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 PCR扩增了大豆疫霉和辣椒疫霉ITS序列,经序列同源性分析,选取大豆疫霉保守序列,设计了大小分别为20bp、21bp的特异性引物PS1/PS2。2. 对大豆疫霉的PCR 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出适用于检测大豆疫霉的标准化PCR 反应体系:10×Buffer(750 mmol·L-1 Tris-HCl, 200 mmol·L-1 (NH4)2SO4, 0.1%Tween20)2.5μl, MgCL2 (25mmol·L-1) 2.0μl,dNTP (2.5mmol·L-1) 1.5μl,引物PS1/PS2(20 ng·μl-1)各2.0μl,Taq 酶1U,模板DNA (20 ng·μl-1) 1μl,加ddH2O 至25μl。反应循环参数是:94 ℃3min,94 ℃50s,59.8 ℃40s,72 ℃1.5 min, 35个循环, 72 ℃7 min。重复扩增试验证明该反应体系的特异性高,稳定性好,对大豆疫霉菌丝体和土壤中卵孢子检测的灵敏度可达到10-5ng·μl-1 和0.05 个卵孢子·g-1 土壤。3. PCR 检测体系对含有大豆疫霉的病残体和土壤进行了应用检测试验,结果证明该体系的检测效率较高,可以用于大豆疫霉的分子检测。合理利用寄主抗病性是防治大豆疫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大豆疫霉新小种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常常导致大豆抗病性丧失。长期以来, 人们对大豆疫霉的遗传和变异,包括无性和有性世代的分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未见有大豆疫霉同一孢子囊游动孢子多样性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试验拟通过对来源于大豆疫霉同一孢子囊的游动孢子多样性的研究,以期揭示大豆疫霉无性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及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基础。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 成功分离了三个大豆疫霉单游动孢子囊,并诱导游动孢子释放,建立了共95 个单孢菌系。2. 研究了单孢分离物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率。结果表明,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在单孢菌系间和与亲本间无显著差异。3.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分别对来源于两个孢子囊的32和35个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肝病护理不安全因素及提出具体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病科室2016年护理工作基本情况,组建肝病护理小组总结工作经验得出护理体会,重点研究患者病历资料分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1月—2018年7在我院医治的72~94岁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患者(110例)当分析的对象,根据手
目的:探讨舒适理论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改良截石位中应用.方法:将100例宮颈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改良截石位,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截石位.比较两组患者因
目的:探讨脾胃病患者先天出生及后天发病时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脾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先天出生及发病时的五运六气进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是引起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晚疫病的防治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病原菌的变异常导致抗病品种抗性的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右旋美托咪定联合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文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行上肢骨科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
目的:评价CRP联合CysC检测对痛风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痛风早期肾功能损伤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