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位移句利用表位移的相关动词和介词描述静止的实体。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理论分析及心理学中的眼动实验等一系列研究虚拟位移现象。然而,关于虚拟位移现象在学科中应用的研究甚少。Lakoff&Nunez(2000)指出在数学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虚拟位移表达。此外,Nunez(2006)和Keane(2007)通过相关实验和分析表明数学学科中的虚拟位移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然而,关于虚拟位移在学科中应用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数学学科,虚拟位移在其他科学学科如物理、地理和经济学等学科中的应用情况还尚未可知,并且,虚拟位移应用于科学学科中是否仍具有心理现实性,即人们在阅读和加工处理科学学科话语中的虚拟位移表达时,心理空间中是否仍存在运动或变化。本研究将考察和探讨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基于Talmy(2000a)提出的有关虚拟位移的定义及分类标准,本研究将从选定的科学学科话语中提取出虚拟位移表达句并进行分类,从而了解虚拟位移在科学学科话语中的整体分布和应用情况。其次,研究将从Talmy(2000b)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角度出发,对虚拟位移句进行跨学科对比分析,以期发现虚拟位移在不同学科中应用的差异。最后,通过复述实验,考察被试复述过程中的手势产出并利用手势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观察不同学科中虚拟位移句的心理现实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学科中的虚拟位移句在位移主体的特性,位移动词的偏好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并且,在经济学中,虚拟位移表达常见于经济学概念的描述和阐释,而在物理和地理中,虚拟位移句的地位较为边缘化,较少被用于解释核心科学概念。此外,对于复述实验中手势产出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虚拟位移在科学学科中的应用方式及特征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未影响人们识解其隐含的心理运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位移应用于科学学科中,尽管存在种种差异,仍具有心理现实性。本研究扩大了虚拟位移应用研究的范围,进一步证明虚拟位移句在科学学科话语中被广泛使用。此外,本研究收集的语料数据为进一步探索虚拟位移句对科学概念的解释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