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病,是一种大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大豆疫病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羧酸酰胺类杀菌剂(CAAs)和苯甲酰胺类杀菌剂是两大类作用机制新颖、对卵菌有特效的药剂,但目前大豆疫霉对这两大类杀菌剂的抗性风险和抗性分子机制研究尚无报道。因此,本论文针对上述研究空白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建立了大豆疫霉对羧酸酰胺类杀菌剂氟吗啉和烯酰吗啉以及苯甲酰胺类杀菌剂苯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并未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大豆疫霉对这3种杀菌剂的平均EC50分别为(0.54 ±0.01)μg/ml、(0.16±0.006)μg/ml和(0.05±0.01)μg/ml,可用于大豆疫霉对这 3 种杀菌剂田间抗性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2.通过氟吗啉药剂驯化,获得了 5种不同类型的抗性突变体,其中低抗药性的Type Ⅰ型突变体由野生型菌株在低浓度的氟吗啉下驯化而来,而抗药性水平较高的Type Ⅱ、Type Ⅲ、TypeⅣ和TypeⅤ型突变体均由Type Ⅰ在高浓度的氟吗啉下驯化而来。综合分析生存适合度各项指标及突变频率,推测大豆疫霉对氟吗啉具有低到中等的抗性风险。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TypeⅠ型突变体在其CesA3中发生了 I1027V点突变,而其它4种类型突变体除I1027V外,又各自发生了另一突变位点,分别为V1025L、G1020A、G1020S和Q992H。推测大豆疫霉对氟吗啉的抗性发展可能存在微进化现象。3.通过烯酰吗啉药剂驯化,获得了 2种类型的抗性突变体,其中Type Ⅰ型对所有供试CAA类杀菌剂均表现为高抗,其CesA3发生了 G1020V点突变;Type Ⅱ型对除双炔酰菌胺以外的其它CAA类杀菌剂均表现为高抗,其CesA3则发生了 V1024L点突变。与野生型菌株相比,两种类型的抗性突变体具有一定的生存竞争能力,综合各项指标,本研究将大豆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风险划分为低到中等。4.本研究诱导获得了 3株对苯酰菌胺具有高水平抗性的大豆疫霉突变体,其抗性频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存竞争力。因此,本研究推测大豆疫霉对苯酰菌胺具有低到中等的抗性风险。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苯酰菌胺抗性突变体在其β-微管蛋白上发生了 C239S的点突变,而对苯酰菌胺表现为自然抗性的瓜果腐霉其β-微管蛋白的第239位恰为丝氨酸(S)。根据该突变位点,建立了 AS-PCR和PCR-RLFP两种分子检测方法,可用于快速检测大豆疫霉对苯酰菌胺的田间抗性菌株的产生和发展。5.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技术证实了以上突变位点在大豆疫霉对CAA类杀菌剂和苯甲酰胺类杀菌剂苯酰菌胺产生抗性的作用,是CRISPR/Cas9技术首次在卵菌抗药性中的应用,完善了卵菌抗药性研究体系,并为卵菌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