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时代变迁,传统家庭模式解体,双职工家庭的比例上升,而国家推行的减负政策致使学龄儿童在校时间缩短,学生放学后的真空期成为了大部分家长难题。由于目前公共教育体制僵化,导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政府为了解决这项重大的民生问题,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推行学校课后托管政策,此项政策是目前解决学龄儿童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的重要探索。北京市政府自2014年起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政策,简称"课后一小时活动"。北京市小学"课后一小时活动"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而且以活动作为切入点,解决了孩子放学后托管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在政策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并且对朝阳区P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校实施"课后一小时活动"政策的具体情况,得到第一手调查资料。结果显示:"课后一小时活动""非常受学生家长的欢迎,学生参与度在80%以上;校方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学校教师对于课外活动服务意愿程度各有不同,总体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进一步推行"课后一小时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因场地受限、经费不足、教师紧缺而被迫取消一些活动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课后一小时活动"开展,对公立学校体制内的僵化制度进行松绑,实行弹性离校;拓宽实施主体范围,建立学校、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多元托管模式;完善课外活动的配套政策。同时构建高效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加强高校和家校合作,增加教师编制;发挥教育合力,统筹教育资源等。此外政府还需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严格执行专款专项制度,通过企业赞助以及学校实行差额付费等措施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解决学校"课后一小时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促使此项政策有效达成。目前我国公立学校课后托管政策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未成型,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关键要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城乡教育差异大等原因进行规划,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政策,为课后托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