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场馆是北京奥运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新建的比赛场馆又包括京内和京外两类,它们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辅助项目一同构成奥运会的主要建设项目。1984年以前,政府投资兴建大量体育场馆一直是筹办奥运会的常态。自从1984年美国人尤伯罗斯创设民间筹办奥运会模式以前,伴随着对于奥运会效益的重视,各奥运会主办城市和国家纷纷强化了对于奥运会场馆建设的融资和赛后运营关系的研究。北京奥运会要办成一届节俭的奥运会,要留下独一无二的奥运会遗产,就必须高度重视奥运会场馆建设的融资及赛后运营的研究,以确保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及赛后经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论述了北京奥运场馆建设融资特点,并进行了赛后运营预测,以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完善做出有益的探索,使奥运会场馆更好地为我国体育产业和经济建设服务。文章认为:政府投资、企业融资、单位自筹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及其资源的合理配置、赛后运营的科学规划将为我国奥运场馆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其赛后运营带来巨大价值。科学合理的体育场馆融资与赛后运营将不仅为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便利条件,其良好的知名度和声誉无疑将会对未来的经营起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运营中一定程度上减少广告宣传的费用,还可以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国家体育场、五棵松体育馆、北京大学体育馆等等29届奥运场馆与同类场所相比带有独特的“奥运效应”,再加上国家体育场在设计和建造上所体现的科技水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将使其在未来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中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从奥运场馆这一维度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项目的实施将是贯彻当前我国政府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未来的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所必须的体育场馆建设可以从中吸取大量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