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在生猪养殖业中,繁殖性状的优劣对生产效率具有重大的影响。对猪繁殖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环境资源并增加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旨在解析家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标记和主效基因。基于两个不同育种公司的108头杜洛克、597头长白、2031头大白和613头长大二元共3349头母猪的12个繁殖性状,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畸形数、死胎数、木乃伊数、妊娠期、出生总窝重、平均出生个体重、分娩产程和平均产仔间隔,本项目使用本实验室自主设计的CC1 Porcine SNP50芯片对研究群体进行繁殖性状遗传解析。首先,采用动物模型GREML法,通过GCTA软件对12个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2个繁殖性状的遗传力(联合群体)分别为0.07、0.08、0.09、0.09、0.06、0.05、0.03、0.20、0.09、0.26、0.06和0.10;其中,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出生总窝重之间呈现较高的遗传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3~0.96之间,但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平均产仔间隔之间呈现较高的遗传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61~-0.67之间。其次,对相关繁殖性状进行了初步遗传解析。采用GCTA软件的单性状混合线性模型统计方法对研究群体的12个繁殖性状进行了单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联合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有39个超过染色体显著性水平的SNPs与这些繁殖性状相关;采用GEMMA软件中的重复测定性状混合线性模型统计方法对研究群体853个个体的11个繁殖性状进行联合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到61个与繁殖性状显著关联的SNPs,其中22个关联显著SNPs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性水平。对显著关联SNPs临近的功能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一些重要的候选基因,包括ZDHHC14、ZNF608、MSR1、MYCN、TENM3、USP25和CORIN等。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机制并为实际生产中进行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有效借鉴。第二部分:在现代生猪养殖中,自动饲喂与相关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大量借助和使用电子自动饲喂系统,并由此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本研究以427头杜洛克、163头长白和284头大白共874头个体为试验群体,使用奥斯本电子自动饲喂系统进行采食相关数据的测定收集。我们从电子自动饲喂系统的记录数据获取了每次采食时间、每次采食量、日采食时间、日采食量、日采食次数、终测体重、每次采食时间少于30秒的次数、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小于0.5kg的天数等相关表型,并对家猪的采食行为和社会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使用平均日采食次数、每次采食时间和每次采食量来确定各个栏位中猪群的社会等级排序。以每次采食时间越长、每次采食量越多和日采食次数越少的猪为猪群中排序最高社会等级的猪;每次采食时间最短、每次采食量最少和日采食次数最多的猪只被定义为猪群中社会等级排序最低的猪。结果发现:最低社会等级的猪的日采食时间(4167 vs 3111sec)比最高社会等级的猪要更长,每次采食时间少于30秒的次数(6.2 vs 2.6)更多,但最高社会等级和最低社会等级的猪的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终测体重和日采食量小于0.5kg的天数无差异。对猪的品种与社会等级排序的关系研究表明,社会等级排序存在品种差异。最高社会等级的猪是以杜洛克为主,最低社会等级的是以大白为主。这表明杜洛克在猪群的社会等级排名中处于优势地位。季节的变化对猪的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value<0.0001)。猪在秋季的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其它三个季节,且在三个品种都呈现一致的趋势。这可能是猪的采食节律性,因为秋季是一个食物丰富的季节,冬季食物较少,气候条件恶劣。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批次、不同品种猪的采食行为研究分析,对猪的采食行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为实际生产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