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救灾思想研究(1840-1931)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近代灾害的频发与“西潮”的冲击分不开的。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原因,近代灾害发生的的频率较以前更高,灾情也更严重。灾害的频发固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文化损失,但也促使人们去思考有效的救灾方式,客观上催生了具有近代内涵的救灾思想。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样的变局之中,大量的西学开始“东渐”,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濡化。这一文化背景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中西因素冲突、融合的双重变奏中,传统的救灾思想逐渐地融入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等具有近代意义的因素,实现了自身由旧趋新的嬗变。本文以近代救灾思想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以1840年为始,终至1931年江淮水灾,这种划分虽未包含近代中国灾荒的全部内容,但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发展而言,足以揭示其全貌。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传统社会救灾思想的基本状况。该部分主要以《救荒六十策》与《钦定康济录》两本书为基础,考察前近代社会的救灾思想。以便于与近代的救灾思想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近代救灾思想所具有的新内容。对此,笔者从教养并重、国际主义互助救灾思想、宗族救济观念的式微与民间义赈思想的兴起、实业救灾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从宏观上对近代救灾思想进行评析。在这一部分中,笔者探讨了近代救灾思想中的神崇拜现象;分析了传统与近代两种不同的“民本”观念;近代报刊的出现对救灾思想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最后,揭示了近代救灾思想如何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中产生“新陈代谢”,并对近代救灾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及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他文献
沪港通作为A股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对内地及香港的资本市场意义重大[1]。沪港通开通后,A+H股上市公司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沪港两地在市场监管、信息披露、投
<正>截止到2007年10月第8次本大会在北京由中国教育部主办之时,中国方面还是保持著意国使简化字的使用更加国际化的立场,对于恢复使用正体字(繁体字)并不打算做出丝毫让步.但
会议
表面质量是影响工件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表面形貌的粗糙度、波纹度和峰谷等表面特征是影响表面质量的关键。如何获取、分离并评定这些表面特征是表面检测的核心。传统滤波技术
提出一种用于短波红外人脸图像与可见光人脸图像翻译的改进的CycleGAN框架,该框架基于循环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新增了损失函数计算通路并设计了新损失函数。建立了数据集并通过
【正】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分类的观点,知识可以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数学陈述性知识是指数学的概念和性质、法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借助大量传感设备与复杂通信网络使现代电力系统形成一个实时感知、动态控制与信息服务的多维异构复杂系统。信息流交互使得电网面临更多潜在威胁
本文从GMS交通合作发展的新成绩出发,分析现阶段GMS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盟在道路运输便利化的经验,提出GMS道路运输发展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各国交通运输合作;
目的:观察探讨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对150例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0例术后均获得6个月以上
传统的法学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不能切实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