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上神经的修复情况,探讨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与角膜神经损伤的关系;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结膜下注射,观察对兔角膜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修复、再生的促进作用以及角膜知觉的恢复情况;为NGF在治疗LASIK术后干眼症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1.动物模型制备:采用新西兰白兔66只,6只作为正常对照,其余60只随机编号,分为单号组、双号组。单号组以-2.00DS、双号组以-5.00DS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其余参数相同。手术按常规步骤进行,术毕两组均左眼结膜下注射NGF2000u,右眼注射生理盐水0.2ml。上述治疗每周两次,于术后1周、2周、4周,3月、6月分别处死。
2.观察项目:术前,术后1周、2周、4周,3个月、6个月,行共聚焦生物显微镜观察活体兔双眼角膜瓣中央部、切削区角膜神经纤维情况,术前为正常对照。每时间点气体栓塞分别处死6只兔子,摘除眼球后,将角膜自上皮面撕开,实验动物角膜瓣为一层,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观察角膜胆碱能神经。以上二者按设计方法记录每个视野神经纤维数目。
以Cochet-Bonnet角膜触觉测定法在上述相同时间测量角膜知觉,角膜中央、角膜瓣内边缘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分别记录为1、2、3、4、5点,分别记录左、右眼各角膜点、各时间点测定值,以检查角膜神经功能,术前数据作为正常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研究结果:
1.角膜神经形态、数量观察:通过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NGF治疗组术后1周、2周、4周时角膜瓣上神经纤维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1周时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0DS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纤维分别是2.05±1.51、0.79±0.92,-5.00DS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2.19±1.82、0.70±0.87,光学显微镜观察为9.87±2.45、2.73±0.96、6.67±1.96、3.00±0.63。此后,随术后时间延长神经纤维数目均逐渐增多,以治疗组更明显。术后4周时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0DS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纤维分别是27.18±5.86、18.23±4.43,-5.00DS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26.79±5.56、18.83±4.12,光学显微镜观察为21.83±3.25、15.33±2.16、20.9±2.96、16.4±1.6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神经纤维形态更早趋于正常,4周时可见浅层、深层出现连接。治疗组3个月时上皮下、浅基质内新生神经纤维连接成网,其部分神经形态、走行趋于正常;对照组3月时呈过渡增生,纤细、弯曲、分支多、密集,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神经纤维数量略少,但统计学处理无差异。6月时治疗组形态、数量接近正常,对照组趋于正常,数量较多,呈重新分布状。
另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不同的切削深度术后各时间点神经纤维数量均无差异,但-2.00DS比-5.00DS神经纤维形态更早趋于正常。
2.角膜神经功能检查:术后1周时角膜中央敏感度-2.00DSNGF组和对照组分别是2.875±2.496mm、0.267±0.458mm,-5.00DSNGF组和对照组分别是1.976±5.27mm、0.103±0.467mm,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无差异。术后2周、4周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但NGF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出现显著性差异。术后3月时-2.00DSNGF组和对照组分别是27.561±2.078mm、22.431±2.457mm,-5.00DSNGF组和对照组分别是23.972±2.449mm、17.403±1.817mm,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00DS组与-5.00DS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术后6月时NGF组和对照组中央部角膜知觉均接近正常。对术后同一时间同一只眼而言,周边部角膜知觉好于中央部,与共焦显微镜观察一致。
研究结论:NGF可以明显缩短LASIK术后角膜神经损伤的修复时间,促进角膜神经的再生,提高角膜的敏感度,减少LASIK术后干眼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