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高淋巴结转移率的特点,其组织形态较为特殊,肿瘤细胞排列成小细胞簇,位于类似于脉管的间质中,该细胞簇为不含纤维脉管束的微小乳头状或极向倒转的小腺管,IMPC的这种特殊组织学形态被认为是造成其高转移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IMPC转移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8号染色体q24区段的高水平扩增与IMPC的生物学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具体基因尚不清楚。本研究是对前期研究工作所选出的位于8号染色体q24区域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与IMPC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56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以及选取同期诊断的7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s of no special type,IDC-NOS)、56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filtrating lobular carcinoma,ILC)作为对照组,共计18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SCA蛋白在IMPC、IDC-NOS、ILC中的表达,ER、PR、HER2、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通过查阅存档的临床病历资料获得。本实验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10例IMPC、8例IDC-NOS、5例ILC中PSCA基因的表达。 结果: 1.当PSCA/CEP8ratio≥2时,IMPC组、IDC-NOS组中扩增率分别为60%、42.9%。ILC组中未见扩增病例;三组中PSCA/CEP8ratio的平均值分别为2.93、2.17、0.63;IMPC组与IDC-NOS中PSCA/CEP8ratio平均值均高于ILC组(P=0.004,P=0.04)。当PSCA GCN≥5时,IMPC组、IDC-NOS组中PSCA基因扩增率分别为40%,28.6%。ILC组中未见扩增病例。三组中PSCA/CEP8GCN平均值分别为5.03、4.01、1.34。IMPC组与IDC-NOS组中PSCA GCN平均值均高于ILC组,且两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4,P=0.001)。 2.为了验证PSCA蛋白过表达是由于PSCA基因扩增所致,选取了22例样本同时进行FISH检测及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扩增病例均显示PSCA蛋白过表达,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0.9%。FISH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总符合率为88.1%(18/22)。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乳腺癌中PSCA基因扩增与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24,P=0.002)。 3.184例乳腺癌非别为56例IMPC、72例IDC-NOS、56例ILC。IMPC组中淋巴结转移率为69.6%(n=39),IDC-NOS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5.8%(n=33),ILC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41.4%(n=23)。IMPC组分别与IDC-NOS组、ILC组比较,具有更高淋巴结转移率(P=0.007、P=0.002),IDC-NOS组淋巴结转移率与I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590)。 4.在IMPC组中PSC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8.9%(n=33),IDC-NOS组中PSCA阳性率为40.3%(n=29),ILC组中PSCA阳性表达率为3.6%(n=2)。发现了一例混合型浸润性导管小叶癌,PSCA在该病例中呈现异质性表达,IDC-NOS区域为阳性表达,而弱表达于ILC区域。IMPC组PSCA蛋白阳性表达率较IDC-NOS(P=0.036)和ILC(P<0.001)组显著升高。IDC-NOS组中PSCA表达阳性率同样显著高于ILC组(P<0.001)。随机选取了所有病例中的105例进行E-cad染色,并且发现PSCA的表达与E-cad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1)。 5.PSCA蛋白表达于细胞质或细胞膜中。淋巴结转移的IMPC患者中,PSCA阳性患者27例(62.9%),PSCA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性(r=0.317,P=0.017)。在IDC-NOS组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SCA蛋白阳性表达于18例(54.8%)患者中,其表达与淋巴结之间的相关性也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268,P=0.023)。而ILC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PSCA蛋白表达仅1例(4.3%)阳性,该组中PSC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r=0.035,P>0.05)。PSCA蛋白的表达在三组患者中均与年龄、肿瘤大小、pTNM分期、ER、PR、HER2无显著关系。 6.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IMPC组中PSCA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PSCA阴性表达的患者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72例IDC-NOS患者随访至2015年5月26日,其中复发和转移11例,失访0例,随访率1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IDC-NOS中PSCA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将可能影响IMPC患者预后的因素,PSCA、淋巴结状态、年龄、肿瘤大小、pTNM分期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SCA、淋巴结分级与患者DFS具有相关性(P=0.003、P=0.001)。在多因素分析中显示PSCA(95%可信区间:1.304-32.145,P=0.020)、淋巴结分级(95%可信区间:1.102-3.117,P=0.022)与IMPC患者DFS具有相关性。 结论: 1.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IMPC中PSCA基因表达高于IDC-NOS以及ILC,因此本实验认为PSCA基因是8q24扩增子的靶基因。 2.结果显示PSCA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相符合,二者总符合率高达88.1%,因此认为在乳腺IMPC中PSCA扩增导致其蛋白过表达。 3.PSCA在乳腺癌中存在差异性表达,表达于IMPC、IDC中,而在ILC中阴性表达,其表达可能是导致乳腺IMPC不良预后的分子机制之一。 4.PSCA的表达机制可能与E-cad表达相关,因为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模式与E-cad相似,且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认为其表达可调控细胞粘附分子。 5.PSCA的表达可能是导致乳腺IMPC不良预后的分子机制之一。 6.检测PSCA的蛋白表达情况对预后预测及临床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为IMPC的精准诊治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