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区中古道线路众多,其中以“太行八陉”最为著名,除八陉这类由军事为主导诱因,兼顾经济需求的“车马大道”以外,还存在诸多次层级道路如“驮运道”与“人行小路”。为完善“太行古道”所涵盖的范畴,本文以晋豫古道中连通山西平顺与河南林州、横跨南太行山区的次层级道路“驮运道”为研究的切入点,选取诸多古道沿线聚落中处于省域交界节点位置的代表性山地型商贾驿站聚落——遮峪村为研究对象,对其村落物质空间的发展演进以及形态特征进行全面地解析,剖析此种古道沿线聚落在演进过程中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最终依托前期的研究基础,对不同层级古道沿线聚落进行比较分析,凸显太行古道沿线聚落之间的特征差异。通过此研究不仅扩充了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也为研究传统村落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法。在具体研究中,首先通过对历史文献、碑记铭文、访谈问询的搜集整理,将影响村落发展的区域背景和古道经济背景进行梳理,厘清村落的发展脉络;其次,从历时性的纵向研究角度,对村落的选址、空间形态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剖析自然与人文要素在空间形态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之后,从宏观、中观层面对村落的空间格局、院落组团进行解析,并从微观层面对村落物质空间中的构成要素——院落单元、街巷道路与公共节点空间进行全面地解析,详述形态特征表象,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最后,将本次研究成果同课题组已有成果进行比较分析,解析不同层级古道本身以及各自影响下空间形态特征的异同性及其深层原因。通过对遮峪村的研究发现,村落从雏形到发展扩张再到现今的稳定状态,整个过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演进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人口增长、古道经济、文化观念、生产力水平等多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古道相关内容的比较发现,在古道沿线聚落中,尤其是节点聚落,古道对村落产生的影响不仅与古道的层级呈正向关系,同时还与村落所处的地形地貌与地理区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