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对记忆课题的研究进行反思,似乎觉得长时间对记忆的研究,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我们认知过程中的记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研究结果好像没有直接的指导我们的生活。于是开始有人将注意力从回溯记忆转为前瞻记忆,因为他们认为,前瞻记忆及其遗忘现象更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在近年对其的研究成为记忆心理学的热点问题。前瞻记忆是一种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或者在某一线索出现时需要执行的记忆任务,前瞻记忆任务的遗忘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遗忘现象。Einstein&MeDaniel(1990)依据人们需要在何种情况下启动前瞻记忆任务,将其分为事件性前瞻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ebPM)和时间性前瞻记忆(time-basedprospective memory,tbPM),这是人们现在最常见的并且普遍认可的前瞻记忆类型。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考察了由实验本身所引起的焦虑情绪对时间性前瞻记忆和背景任务的影响,并探索了时间管理倾向和时间性前瞻记忆之间的关系。实验一所采用的设计是2(焦虑启动:是vs否)×2(背景任务难度:难vs易)完全随机实验。将被试随机分成四组,每组的每个被试完成其中的一种处理。启动组中,焦虑情绪在实验的过程中启动,并通过前测和后测的对比来确认焦虑情绪的启动是否成功。实验的结果表明:焦虑情绪的出现会损害背景任务的完成,但背景任务较难时,焦虑情绪促进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体现了焦虑情绪的动机功能。背景任务难度的降低会促进背景任务和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由此可推断,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模型并非前人所提出的自动激活模型,而支持了策略加工的观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完成需要依靠人们策略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人们从原有的背景任务转移到前瞻记忆任务的过程是需要占用认知资源的。根据黄希庭等人对时间人格的定义,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时间管理上的人格特征。前人的研究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成绩,但这种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时间估计能力,环境等因素。本研究中的实验二探究了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中的各个维度和时间性前瞻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观以及时间价值感三个维度均与时间性前瞻记忆成绩呈正相关。运用回归统计表明,通过时间管理倾向可以预测前瞻记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