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广州地区医疗口译职业现状的调查报告,通过对比国内外医疗口译的行业协会和行业准则发展情况,分析目前国内医疗口译职业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从医疗口译员的培养,认证,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活动的增加和日益频繁的人员流动,口译这一行业也日趋热门。自2007年0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至今中国共有159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口笔译人才,由此也可见口译专业受到的重视。作为一门学科,口译已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近十年来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纵观国内外,对于口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会议口译上,对社区口译的研究相对偏少,在医疗口译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且集中于译员在医疗活动中的角色和能力,以及服务提供情况,还没有从行业整体的职业化角度做过系统梳理。1992年,台湾学者曾文中以台湾的会议口译市场为参考,从口译作为一个在社会中被认可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描述,并提出了口译研究的社会-职业模式,描述口译职业化的四个阶段,即“市场混乱”-“共识和承诺”-“职业协会”-“职业自主性”。本文作者,在广州地区的医院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参考此模型并结合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目前广州地区医疗口译的职业化发展情况以及医疗口译员和涉外导医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结合发达移民国家的医疗口译职业化发展经验,提出对策,以期为中国医疗口译的职业化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