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始终在努力探寻的一个问题,伴随着对人性塑造的不懈思考,逐渐形成席勒、马克思及当代人性塑造理论体系,为当代人的塑造提供了理论参照。而《浮士德》是歌德耗60余年创作的一部巨著,他借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生塑造的形象模式,是人性塑造理论的具体显现,为当代人的塑造提供了启示。本文分为四大个部份,先对人性及人性研究的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阐述,并详细的论述了人性塑造理论中有极高价值的几个理论体系:席勒对“三大冲动”的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当代人性塑造理论。浮士德的一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在否定了一种旧的生活方式之后,他自觉地走向另一种更高层面的人生状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性塑造的具体的形象模式。作为人性塑造观的具体显现,浮士德形象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浮士德代表着一种不断追求,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实质;其次,浮士德是人性塑造的象征,它既是歌德个人精神的象征,更代表着近代欧洲及整个人类的人性发展历程。最后,浮士德形象的人生历程为我们显现了两方面的人性结构图示,一个是在肯定与否定的对立中历时性的超越,一个是共时结构的人性系统的全方位实现。因此,《浮士德》及人性塑造理论对当代人性塑造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必须弘扬主体性,保障人性全面展开;必须正视人的建设的双重维度;逐渐实现完整的人的塑造,指引人类不断发展,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