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深埋长大隧道工程中,高地温热害问题是该类隧道工程中常面临的一种地质问题,隧道高地温会导致工程中出现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对隧道区域内温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预测区域内的高温热害区段与热害程度,为隧道工程实际设计、施工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本文以鲁朗隧址区的温度场及地温分布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基于鲁朗隧道现场勘察资料,结合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埋长大隧道工程中,高地温热害问题是该类隧道工程中常面临的一种地质问题,隧道高地温会导致工程中出现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对隧道区域内温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预测区域内的高温热害区段与热害程度,为隧道工程实际设计、施工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本文以鲁朗隧址区的温度场及地温分布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基于鲁朗隧道现场勘察资料,结合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隧道区域地表温度,总结地表温度分布特征;分析隧址区实测钻孔温度数据,拟合钻孔数据并进行温度预测,得出隧道地温分布特征;采用ANSYS对鲁朗隧道的二维地质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鲁朗隧道全里程段温度场与轨道沿线的温度变化曲线,进而判别高温热害区段。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地表温度分布特点通过运用大气校正算法,对Landsat-8卫星TIRS传感器所获得的冬、夏两季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鲁朗隧道及周边区域的地表温度值,在不同的季节,存在明显的差异。冬季地表反演温度总体较夏季温度低,具体表现为:冬季时段,遥感区域大部分位置温度在10℃以下,而隧道里程范围内,地表温度均未超过20℃;夏季时段,大部分区域温度集中在15~25℃范围内。隧道里程内,均未超过30℃。地表温度层面,冬、夏两季隧道区域地表温度表现符合季节特点且不存在异常温度。(2)隧道研究区钻孔数据揭示出不同趋势的温度变化情况。从钻孔数据散点图中,可将其分为线性增长趋势与非线性增长趋势的两种温度—深度曲线。针对两种增长趋势的钻孔温度数据,本文运用以地温梯度法为基础的线性拟合方法与最小二乘法,对线性与非线性的温度数据分别进行拟合,得出各钻孔预测公式。经计算对比,得出线性拟合误差平均为5.95%,非线性拟合误差平均为4.77%,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可运用其进行温度预测。(3)通过将钻孔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对隧道轨底深度的地温场进行插值计算得出隧道高程处的温度分布特点。鲁朗隧道里程范围内,温度高于30℃里程段占隧道总长的19.32%。大于30℃的里程段位于隧道区域中部,该里程段两侧大、小里程区域内的温度值均以距离区域中部距离增大而降低的规律变化,越靠近隧道两端,温度越小。其中20~30℃里程占比约37.6%,温度在20℃以下的里程范围最大,约占隧道总长的43.4%。(4)通过运用有限元模拟计算软件ANSYS,在鲁朗隧道区域地质模型基础上,建立二维隧道温度场模型,并计算模拟出鲁朗隧道全里程段内具体的温度分布特征,得出隧道轨道沿线的温度变化曲线。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鲁朗隧道线路内,存一定程度的高地温热害现象。其中轨底温度最高温度值达37.2℃。以28℃作为是否存在热害问题的界定温度值,划分出两端存在轻微热害现象的里程段。当隧道内施工环境温度高于28℃时,对人员、器械、材料均会产生负面影响,需采取降温措施,控制温度以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在5G时代背景下,来源于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凭借快速反应、自发反馈、获取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中新的数据源,在灾害分析和促进城市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特别是在应对COVID-19大流行时,社交媒体大数据在舆情监测、疫情预警、传染源追踪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然而,社交媒体大数据海量、多模态特点突出,有效信息难以挖掘。因此,及时、准确、高效的文本分类成为社交媒体大数据应用中亟需
非光滑系统的动力学研究是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干摩擦是一种典型的非光滑因素,它会导致复杂的动力学问题。同时几何非线性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非线性问题。干摩擦和几何非线性共同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样也广泛存在,比如弓弦乐器和航母战斗机拦截系统等。由于干摩擦的存在,这些系统都有可能出现粘滞滑移振动。但目前对摩擦系统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轨迹穿越切换面的情况,且更偏向于数值计算。由于干摩擦的特殊性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丰富的地物形状、纹理等细节信息,从中获取到的地物分类信息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和灾害等诸多方面。然而,影像分辨率的提高增大了场景复杂度、数据量和类内差异,这使得传统的严重依赖人工设计的特征并且不考虑高级语义信息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不能快速准确地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获取地物分类信息。因此,有必要研究适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快速准确分类方法。深度学习技术能准确、高效地提取图像的深层
密集人群聚集,如果管理不当或突发意外事件,可能因人群拥挤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竞争性密集人员出口流率研究是竞争群集运动学的热点之一。本文搭建长8米×宽4米×高2米的房间并在其里面开展系列实验。通过改变人员竞争性、出口大小、出口位置探索不同竞争强度下的流率。文中通过提取记录行人的时间间隔、总疏散时间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通过控制出口宽度探索了不同竞争性下人群的疏散特征,实验组织54名志愿者开展
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保持冬季室内温度的稳定舒适非常重要。而集中供热系统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在冬季寒冷气候下为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质热源,改善人民生活,并且环保安全,价廉方便,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换热站作为连接热源厂热水和热用户暖气片等室内供热设施的中间节点,能够把热源厂的初始水温进行升降调控成合适温度后送给热用户。所以在不同的天
对地铁车辆而言,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而采用传统转向架已不能满足进一步提高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及降低轮轨磨耗,研究一种既能保证直线稳定性,又能改善曲线通过性的径向转向架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对主动径向转向架开展控制策略及动力学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比分析了传统、自导向和迫导向三种常规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并研究了其线路适应性。结果表明:自导向转向架
近年来随着地铁运营公司行车密度及车辆运量的提高,超负荷运转已成为常态,更容易出现钢轨波磨和车轮多边形磨耗等轮轨短波不平顺,其导致的高频激励极易引发转向架系统共振疲劳。针对地铁构架及其附属部件失效案例,本文基于地铁车辆结构动力学方法对构架开展振动疲劳研究,具有一定的设计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如下:(1)深入探讨了地铁转向架设计标准载荷与车辆服役载荷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现有标准针对转向架构架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地下水系统和岩溶发育的形态。随着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和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使得区域夷平面的分析研究成为可能。青藏高原阶段性的隆升形成多级夷平面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本文基于GIS软件平台,利用DEM数据(SRTM3)对昌都地块中段及其邻区的起伏度、最大高程等地貌参数进行提取分析,将研究区划分出三级夷平面和三个构造地貌大区。同
地铁列车因其方便快捷、承载大等优点,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工具。然而,地铁列车运营事故屡见不鲜,其中由于车钩缓冲装置引起的列车脱轨事故不容小觑。因此本文以地铁列车的车钩缓冲装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详细的有限元模型,准确模拟了其轴向特性和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编组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深入研究了不同工况下车钩缓冲装置的碰撞特性及其对列车脱轨行为的影响,对进一步分析钩缓装置在碰撞过程中的作用特性
新媒体交互的介入能使自然博物馆展陈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展示趣味性,更好满足观众观展和学习需求,对国内自然博物馆展品展示和公众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文章通过总结国内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优势,指出新媒体交互在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应用的方向和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