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间市场是现代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间通过借贷、支付清算、贴现、承兑、担保等形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联。一方面,银行间的复杂网络关联可以为银行间的资金流动提供畅通的渠道;另一方面,银行间的资产暴露也使银行系统面临潜在风险,当出现银行失败时,银行间复杂的关联为风险传染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当一家银行失败时,它有可能无法满足其债权银行的清偿要求而导致债权银行也面临失败的风险,并可能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银行系统中更多银行并产生银行间风险传染。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的业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商业银行间的同业拆借行为可以优化金融资产配置,促进银行的差异化和专业化经营,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银行间的资产负债暴露可能加剧银行系统的风险积累并增大银行系统的脆弱性,较高的资产负债表关联可能触发局部性的金融风险并可能最终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另外,随着金融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大量的外资银行涌入我国,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失败而产生的冲击,这无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有必要对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及相应的风险传染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为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银行间多渠道风险传染机制及风险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Multi-Agent方法描述银行主体行为,基于银行主体行为构建了银行间市场动态网络模型,并分析了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特征、银行间市场网络演化特征以及银行拆借偏好对网络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间市场是一个小世界网络,银行累计度服从幂律分布。(2)银行间市场网络的拓扑特征在网络的演化过程中保持动态稳定。(3)随着银行拆借偏好的增加,银行间市场网络聚集系数逐渐增大,网络平均最短路径逐渐变短,这使得银行间市场网络稳定性逐渐提高。其次,分析了银行间市场多渠道风险传染过程,构建了银行间市场多渠道风险传染模型,研究了网络动态性及银行主体行为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和银行间风险传染对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1)银行间市场的网络动态性可以增强银行间市场网络的稳定性,这表明现有研究可能高估了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2)风险通过多渠道传染较通过单一渠道传染对银行间市场的威胁更大,而且不同形式的传染风险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增强彼此的破坏性;(3)银行主体行为的改变对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有较大影响,提高银行资本金率可以增加网络的稳定性,银行间资产、银行流动性资产及银行拆借偏好的提高对银行间市场网络稳定性有着复杂的影响;(4)随着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效应的增加,银行间市场网络聚集系数震荡增加,网络效率震荡降低。最后,基于动态银行间市场网络模型和银行间市场多渠道风险传染模型,本文设计了单目标免疫、多目标组合免疫、银行间救助及流动性救助等几种风险控制策略,并比较分析了几种风险控制策略的效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几种风险控制策略可以降低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效应,增加银行间市场网络的稳定性。多目标组合免疫策略的风险控制效果优于单目标免疫策略;设计的银行间救助策略优于其他风险控制策略;随着注入流动性的增加,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逐渐下降,银行间市场网络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总之,本文从复杂网络与Multi-Agent融合视角,针对银行间市场中的动态性和银行主体行为等特征,从理论上对银行间市场多渠道风险传染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