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凝血酶调节蛋白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参附的干预作用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sai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组织TM、EPCR表达和TM mRNA、EPCR mRNA的变化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 方法: 1.成年健康Sprague Dawley(SD)大鼠分成4组:假休克组,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除假休克组外,其余大鼠均放血至40mmHg维持60分钟,休克组不复苏,林格液复苏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复苏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及复苏2h后,处死大鼠,立即取出其肝脏固定,观察所取脏器电镜超微结构改变。 2.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TM和EPCR,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TMmRNA和EPCR mRNA的变化。 结果: 1.假休克组大鼠肝组织有TM、EPCR表达。休克组肝组织TM、EPCR表达下降,与假休克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林格液复苏组TM、EPCR也表达下降,与假休克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休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附复苏组TM、EPCR表达上调,与假休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假休克组大鼠肝组织有TM mRNA、EPCR mRNA表达。休克组肝组织TMmRNA、EPCR mRNA表达上调,与假休克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林格液复苏组TM mRNA、EPCR mRNA表达也上调,与假休克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休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附复苏组TM mRNA、EPCR mRNA表达显著下调恢复至假休克组水平,与假休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电镜下观察可见假休克组肝脏超微结构正常;休克组肝脏存在病理学损害:林格液复苏组肝脏超微结构损伤有所改善,但同时出现间质水肿现象;参附复苏组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 结论: 1.失血性休克肝组织TM、EPCR表达下降,TM mRNA、EPCR mRNA表达显著上调,与休克所致损伤有关。 2.林格液复苏组TM、EPCR蛋白表达下降,及TM mRNA、EPCR mRNA表达上调。提示林格液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对蛋白C激活系统表达无明显调节作用。 3.参附复苏组肝组织TM、EPCR蛋白,及TM mRNA、EPCR mRNA表达水平恢复至假休克组水平,肝脏超微结构改善,提示其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基因Asn563Ser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PECAM-1(sPECAM-1)水平与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不同诊断标准及其各组成成分与冠心病(CHD)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以期找出适合国人的更有临床价值的诊断标准,为CHD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具有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