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期,Bernard和Jensen利用大量企业层面的数据提出为什么有的企业选择出口而另一些企业不出口这样的问题,并且证明企业是异质的。近年来,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对产业的关注转向对异质企业的关注。随着微观数据的公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企业数据来探讨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问题。一些企业选择出口,而另一些只面向国内市场,与企业生产率差异之间存在某种系统性联系,这成为国际贸易的核心议题之一。为了解释出口企业比内销企业的生产率更高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了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称为自选择机制(Self-selection),即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容易进入出口市场。第二个假设是出口中学(Learning-by-exporting)效应。对新出口企业来说,来自国际买家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出口表现。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使企业生产率更高。
从企业层面考察我国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问题,本论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自选择机制和出口中学效应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检验异质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主要综合运用Levinsohn-Petrin非参数方法和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实证检验的第一部分主要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运用Levinsohn-Petrin非参数方法,引入代理变量计算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第二部分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检验了滞后期为1年的自选择机制和出口中学效应。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在以核匹配为基准的基础上,还使用半径匹配、最近邻居匹配和局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又细分了企业所在行业、所在地、注册类型进行了核匹配。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2000-2007年制造业TFP的增长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5.56%,对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行业间的增速存在差异。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机制和出口中学效应。分行业看,不论出口额高低,企业都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机制和出口中学,但低出口额行业企业在自选择和出口中学效应上都表现得更加明显。分地区看,沿海企业的出口率也比内陆企业高,且存在着显著的自选择机制和出口中学效应。而内陆地区的企业自选择机制和出口中学效应都远不如沿海地区明显。分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存在显著的出口中学效应,外资企业存在显著的自选择,而港澳台投资企业两种效应的显著性不强。
总之,本论文以异质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的关系为视角进行的文献综述和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验证了Melitz(2003)异质企业模型基本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自选择机制和出口中学效应在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中显著存在,这有助于从生产率的角度重新理解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本论文提出了鼓励企业提高生产率,调整出口导向性战略,消除市场扭曲,提高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出口环境等五点政策建议,以期中国企业克服生产率门槛进入出口市场,通过出口中学效应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