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村庄保护煤柱资源的安全经济回收的问题,论文以西马煤矿北翼充填采区村庄保护煤柱似膏体充填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概率积分法对白家荒地村和西马峰村保护煤柱充填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计,然后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两个村庄保护煤柱开采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在村庄保护煤柱开采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村庄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抗变形能力,选择《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规定中保护等级最高的I级损坏允许变形范围作为确定可行性的标准。然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分别计算出走向和仰斜工作面充填开采的等效采高,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影响充填开采顶板下沉量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各因素的敏感度。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移动变形值进行了预计,预计结果表明,白家荒地村保护煤柱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值在有村庄建筑物的区域内均在I级损坏允许变形值范围内,即白家荒地村保护煤柱充填开采方案是可行的;而西马峰村保护煤柱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值在有村庄建筑物的区域内局部有超出I级损坏的区域,但总体处于在II级损坏允许的范围内,说明开采方案是不可行的。随后对西马峰村保护煤柱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在缩小1213工作面的局部尺寸后,对修改后的开采方案重新进行了预计。预计结果显示,开采方案调整后,在村庄建筑物区域内的地表移动变形值均在I级损坏允许的范围内,说明修改后的开采方案是可行的。最后根据两个村庄的地形地貌和建筑物布局,及预计得出的地表移动变形盆地分布,按照监测站设计原则,分别为白家荒地村和和西马峰村各设计了一个地表移动变形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