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水稻高产新品种,是当前水稻育种的热点与重点研究方向。运用籼粳杂交技术,通过基因渐渗在籼稻背景中导入部分粳稻基因资源,构建籼粳杂交衍生系,在籼籼杂交稻和粳不籼恢型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中,能够有效改良丰产性、抗逆性。本研究利用19对InDel分子标记,对4个籼粳杂交衍生系共99份材料鉴定其籼粳属性、遗传距离测定、聚类分析,结合qPL6位点检测明确衍生系的遗传背景。通过对4个组合的衍生系的15项农艺性状,及其与籼稻不育系9311A和粳稻不育系浙04A配制的杂交组合的11项农艺性状的测定与考察,分析杂交一代的性状表现、竞争优势、各性状间竞争优势的相关性及其与双亲InDel距离的相关性。结果如下:对4个组合的衍生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发现与高亲值相比较,YT衍生系和YF衍生系的平均株高变矮,基部茎粗变粗,YY衍生系和YJ衍生系的平均株高增高,基部茎粗变细。4个衍生系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等穗部性状,都是比高亲值或多或少的增加。除YT衍生系外,其他3个衍生系的单穗重比高亲值增加。衍生系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19份YT衍生系是2份属典型籼稻,11份属籼稻,6份属偏籼型;7份YY衍生系是1份典型籼稻,2份籼稻,4份偏籼型;60份YF衍生系是32份籼稻,28份偏籼型;13份YJ衍生系是9份籼稻,4份偏籼型。在YT衍生系和YY衍生系中,聚类的群与籼粳属性的判别结果是基本一致的。3对InDel引物检测衍生系qPL6位点是有效的,检测的99份衍生系,80份携有qPL6位点,19份未检测到该基因。测定各衍生系的一次枝梗数,共93份大于或等于17个,小于17个的只有6份。考察4个杂交衍生系与籼稻不育系9311A所配组合的杂种一代表现,发现其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与明显的杂种优势,就杂交种单株籽粒重的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YT系列组合>YF系列组合>YY系列组合>YJ系列组合。比较各系列组合产量的贡献要素,YT系列组合的贡献要素是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YF系列的贡献要素是千粒重,YY系列的要素是每穗实粒数。与粳稻浙04A配组多数组合为不育或半不育,与父本比较,杂种一代生育期延长、株高变矮、每穗总粒数减少。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品种,增产幅度大于50%的有24个组合。分析与9311A所配组合的各个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在增产>50%的组合中,单株籽粒重的竞争优势与分蘖数、穗长、结实率的竞争优势显著地正相关,与株高的竞争优势显著地负相关。单穗重的竞争优势与生育期、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竞争优势显著地正相关,分蘖数的竞争优势显著地负相关。在增产≥0%的组合中,与单株籽粒重的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的性状,比增产>50%的组别减了结实率,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株高仍为显著负相关。单穗重的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的性状,由生育期变更为株高,分蘖数仍显著负相关。分析所有99个组合的样本群体,除生育期和株高外,单株籽粒重的竞争优势与其余8个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穗重的竞争优势,与千粒重等7个性状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分析4个系列的衍生系与9311A配制组合的杂种优势,与双亲的InDel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增产>50%组合中,着粒密度、单穗重、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等4个性状的竞争优势与InDel距离显著正相关;增产≥O%的组合,着粒密度的竞争优势与InDel距离显著正相关。减产的组合中,千粒重、结实率的竞争优势与InDel距离显著正相关,分蘖数的竞争优势与InDel距离显著负相关。分析所有99个组合,发现没有一个性状的竞争优势与InDel距离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