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一直是邻里效应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4年的少儿样本(6-16周岁)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中评估了社区环境对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具体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1)社区环境对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2)社区环境对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不同的生命时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3)社区环境影响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途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与学校环境是否是竞争性影响因素?(4)社区环境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缓解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基于邻里效应理论,在本文中社区环境是指社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使用社区的社会经济指数和人力资本指数来测量,学业成就是指调查儿童的认知能力,使用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来测量。就社区环境指数、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的各自特征而言,无论是社会经济指数,还是人力资本指数,抑或是根据两者划分的社区类型作为衡量标准,都可以看到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同质性社区正在朝着异质性方向发展;而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不仅与调查儿童的教育阶段密切相关,还与社区环境密切相关。多层线性模型(HLM)估计结果显示:调查儿童居住社区的环境越好,其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就会越高;社区环境对儿童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的这种影响不仅会因调查儿童的性别和族群产生群体异质性,还会因调查儿童在该社区的居住时长而产生集聚效应;同时,社区环境还会与学校环境共同影响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此外,社区环境对调查儿童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的这种影响还会通过邻里选择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第一,社区环境会显著影响调查儿童的学业成就。社会经济指数越高,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就越高;人力资本指数越高,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也会越高;基于社会经济指数和人力资本划分的社区类型也会对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并且社区环境指数和社区类型能够解释城市儿童字词成绩在社区层面变异的比例达30%以上。社区环境指数和社区类型对调查儿童数学成绩的影响与其对字词成绩的影响非常相似,并且社区环境指数和社区类型能够解释城市儿童数学成绩在社区层面变异的比例也在30%左右。第二,社区环境对调查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和族群差异。就性别差异而言,研究发现,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女孩的字词成绩会比男孩更高,男孩的数学成绩会比女孩显著更高;但当在模型中纳入性别与社区环境的交互项之后,在同样的社区环境中,男孩的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都会显著低于女孩。就族群差异而言,研究发现,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汉族儿童的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都会比少数民族儿童显著更高;当在模型中纳入族群与社区环境的交互项之后,在同样的社区环境中,少数民族儿童的字词测试成绩仍然会显著低于汉族儿童。这意味着男孩的数学成绩比女孩显著更高也可能是由于有更多的男孩生活在环境较好的社区中,而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教育差异则是由族群身份和社区环境共同造成的结果。第三,社区环境对调查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集聚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指数和社区类型会对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增长值产生显著影响。与那些人力资本指数位于中高水平的社区相比,人力资本指数低的社区的调查儿童字词成绩增长值会显著更低;而与社区环境一般或者较好的类型相比,社区环境较差的类别中的调查儿童字词成绩的增长值也会显著更低。社区环境对调查儿童数学成绩的集聚效应与其对字词成绩的集聚效应相似。这一结果表明,社区环境的确是社区层面造成调查儿童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是社区环境对调查儿童数学成绩影响的集聚效应要比社区环境对字词成绩影响的集聚效应相对更弱,即较差的社区环境对调查儿童字词成绩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数学成绩的影响。第四,社区环境与学校环境对调查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是两种独立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是测量学校环境的良好指标,虽然重点学校只会显著影响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但是重点班级以及基于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构建学校环境却会显著影响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与非重点班级和学校环境较差的调查儿童相比,重点班级和学校环境一般或较好的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均会显著更高。在多元分析框架下,学校环境与社区环境的关系属性还显示,当在模型中同时纳入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以后,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均会显著影响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当在模型中继续纳入学校环境与社区环境的交互项时,社区环境和学校环境对调查儿童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的作用程度都相对提高了,但是模型的交互项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社区环境与学校环境对调查儿童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的影响不存在交互效应,也不存在替代效应,而是一种叠加效应。第五,邻里选择会对社区环境和调查儿童的学业成就发挥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无论是索博尔中介分析,还是古德曼中介分析,居住流动都会在0.1的置信水平上中介于社区环境和调查儿童的字词成绩;并且在使用社区的社会经济指数、人力资本指数和社区类型作为社区环境变量的测量指标时,居住流动对于整体效果的解释比例会分别达到20.89%、20.88%和13.15%。同样地,居住流动对调查儿童的数学成绩影响的中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索博尔中介分析,还是古德曼中介分析,居住流动都会在0.05的置信水平上中介于社区环境和调查儿童的数学成绩;并且在使用社区的社会经济指数、人力资本指数和社区类型作为社区环境变量的测量指标时,居住流动对于整体效果的解释比例会高达48.82%、47.92%和33.18%。可见居住流动是社区环境与调查儿童字词成绩和数学成绩的中介变量,居住流动对调查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部分来自于社区环境的改善。综上,“社区环境会显著影响儿童的教育结果”这个命题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中也是成立的。与国外教育不平等的邻里效应研究相一致,本研究同样发现,社区环境是影响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环境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集聚效应和群体异质性,社区环境与学校环境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是两种独立的环境效应。但与国外教育不平等的邻里效应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社区环境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作用机制,发现社区环境不仅会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学业成就,而且还会通过邻里选择影响儿童的学业成就。邻里选择这一中介机制的发现对于理解教育不平等具有重要价值,在居住流动的时代背景下,那些有条件进行邻里选择的儿童将会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而那些没有条件改变居所的儿童将会因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社区环境中而得到越来越差的学业成就。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那么教育领域也将不可避免的出现“马太效应”。所以,从社区层面增进教育公平应该提倡混合居住,减少城市的空间分异;创新社会救助,消除滋生教育不平等的社区环境因素;同时,整合学校构成,多渠道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