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处的环境和个体差异不同,因此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会采取不同方式,有可能出现校园欺凌。本文中的校园欺凌是指小学生遭受同伴直接或间接的行为攻击,包括语言攻击、肢体攻击、网络攻击行为等。本研究针对校园欺凌问题运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在方法运用上首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选取了新余市8所小学的学生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系统了解当前小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整体认知,校园欺凌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原因剖析,并提出了合理化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校园遭受过欺凌的并不少见,只是欺凌行为的表现和程度不同。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并不清晰,部分学生认为言语欺凌并不属于校园欺凌范畴;教师和学校对于学生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不够,采取的措施较少;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且多数家长认为小学校园中的欺凌行为可能主要以“欺负”为主。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一旦学校出现校园欺凌行为,尤其是在小学校园内的欺凌行为,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长期忍受欺凌后的报复行为等。由此说明,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应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造成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较多,本文从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具体为:社会不良媒体信息对学生欺凌行为的出现起了负面示范;学校对欺凌者缺乏实施惩戒的依据和对被欺凌者的保护不足;教师对校园欺凌存在认知偏差与缺乏正确的应对机制;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和教育方式不当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影响着校园欺凌的出现。在制定校园欺凌解决方案时应该根据校园欺凌行为出现的不同原因进行分析,提升解决方案的针对性,切实保护小学生在学校不受身心伤害,为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