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粮食危机在全球上演,虽然我国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了9年连增,粮食储备充足,供需稳定,维持着95%以上的自给率,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比较效益下滑、生产资源锐减与需求刚性增长等多重新的挑战,给新时期政府制定粮食储备调控政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粮食安全新形势下,明确粮食储备调控目标,制定合理的储备调控政策,优化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宏观调控作用,既是对粮食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又在实践上对稳定我国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新古典主义学派与结构主义学派关于粮食储备调控目标争议的焦点,以均衡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粮食储备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运用数理经济分析方法构建我国粮食储备调控理论模型,并以我国稻谷市场为例,模拟不同调控目标下的稻谷储备调控过程,同时从成本效率、持续调控能力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对不同调控目标下的调控效果进行比较,以清晰界定我国粮食储备调控目标,制定合适的储备调控政策。其次,本文基于差额模型并运用波动指数法,分别对不同调控目标下四种设计方案的应持有储备规模进行测算,并从调控目标和调节方案两个维度进行比较验证以测算出合理、适度的储备量,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显示,就粮食储备目标而言,同以稳定价格为储备调控目标相比,无论是在成本效率、持续调控能力还是社会福利等方面都表明以粮食安全作为储备调控目标是更为理想的选择。就粮食储备调控方式而言,同以价格波动为依据进行调控相比,以产量波动为依据进行调控的方式更具可操作性,所需成本相对更低,具有一定优越性。就储备规模而言,对以粮食安全为调控目标下的四种不同调节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方面对粮食安全水平要求越高,所需的粮食储备规模越大,财政支出越高;另一方面根据政策倾斜需要,设计不对称的粮食吞吐调节方案,调控效果会更明显。因此,我国应以粮食安全为储备调控目标,选择以产量波动为依据的调控思路,确定最优储备调控政策,完善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全新的视角对粮食储备调控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从粮食储备调控目标的争议焦点出发,通过构建储备调控理论模型,对两大调控目标及对应的调控思路进行系统比较分析,为界定我国粮食储备调控目标,确定最优储备调控政策予以有力的实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