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1+1”运动模式对肥胖男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探讨该模式对肥胖男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为预防肥胖和促进肥胖大学生达到健康体适能的标准提供一套具有实效性意义的训练参考方案,也为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发展努力。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江西水利学院20名肥胖男大学生(BMI≥28)为实验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0人)与对照组(10人)。实验组进行为期14周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的运动干预,对照组不参与任何活动练习。干预前后分别测试受试者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等体成分指标,并测试受试者胸围、腰围、臀围、腰臀比等身体形态指标,及心肺功能测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和台阶指数)和身体素质测试(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反应时、握力、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米和50米×8往返跑)等健康体适能水平。同时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实验组进行心理测试研究。研究结果:(1)14周“1+1”运动模式干预后,肥胖男大学生体重由101.42±6.89(kg)下降到88.73±5.45(kg)(P<0.01);BMI由35.1±3.7(kg/m~2)下降为32.3±3.4(kg/m~2)(P<0.01);身体脂肪百分比显著性下降(P<0.01);骨密度干预前后由-0.46上升到0.39,虽有所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周“1+1”运动模式干预后,肥胖男大学生胸围由101.30±5.41(cm)下降到99.43±4.51(cm)(P>0.05);腰围从99.32±7.11(cm)下降至94.63±6.44(cm)(P<0.01);臀围由108.41±6.87(cm)下降为104.33±6.41(cm)(P<0.01);腰臀比由0.92±0.06下降到0.9±0.04(P<0.05)。而对照组14周后,身体形态指标有小幅度增加趋势,但并不具有差异。(3)14周“1+1”运动模式干预后,肥胖男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变化,安静心率由77.01±7.68(次/min)降低到72.51±5.11(次/min)(P<0.01);肺活量3018.39±598.06(ml)增加到4001.62±541.12(ml)(P<0.01),台阶试验指数由62.69±6.71升高到64.17±76.66(P<0.05)。收缩压、舒张压保持稳定(P>0.05)。(4)14周“1+1”运动模式干预后,肥胖男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坐位体前屈平均值由5.86±5.10cm增加为9.58±5.21cm(P<0.01);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由5.89±5.64s增加到10.34±6.12s(P<0.01);反应时由598.11±104.53ms减少到453.30±110.24ms(P<0.01);握力由34.30±5.41kg增加为45.41±5.67kg(P<0.01);立定跳远由1.99±0.16m增加至2.16±0.21m;仰卧起坐由19.72±8.51(个/min)增加到31.35±9.34(个/min)(P<0.01);50米由9.67±1.55s提高到8.46±1.26s(P<0.01);50m×8往返跑由90.81±5.47s提高为76.32±6.01s(P<0.01)。(5)14周“1+1”运动练习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显示,量表10大因子分值上均显著性降低(P<0.05)。研究结论:(1)“1+1”运动模式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肥胖男大学生体成分和身体形态,降低肥胖程度、增加骨密度,从而产生良好的减肥效果,增强体质。(2)“1+1”运动模式干预能够明显提高肥胖男大学生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3)“1+1”运动模式干预能显著提升肥胖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扩展人际、调节精神和改善睡眠与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