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滇中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中北部,涉及昆明、楚雄、玉溪、曲靖四个州市。地理位置上,滇中地处云南与四川、广西、贵州四省的相邻处,是我国内陆沟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文化区位上,滇中立足滇文化,受到了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具有多元交融的特征。在滇中高原湖泊、多山多坝的自然环境基底上,诞生了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中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中北部,涉及昆明、楚雄、玉溪、曲靖四个州市。地理位置上,滇中地处云南与四川、广西、贵州四省的相邻处,是我国内陆沟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文化区位上,滇中立足滇文化,受到了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具有多元交融的特征。在滇中高原湖泊、多山多坝的自然环境基底上,诞生了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同时,由于滇中四市(州)为云南省的发展中心城市群,其传统村落面临的风貌破坏现象也更为严峻,因此,对滇中传统村落与民居展开研究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从对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研究现状来看,多侧重于对单个典型村落、民居的研究和对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等物质形态的静态研究,缺乏对传统村落及民居成片区域的系统梳理以及对时间与空间结合演变的动态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把握其全域性、解释性的视野优势,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进行系统梳理,划分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并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多个角度探究其文化景观的成因机制。本文的核心内容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首次建立了以617个滇中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的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对滇中地区的传统村落及民居进行全面的调研工作,通过普查搜集与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提取样本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特征信息,生成相关文化因子,并对因子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物质形态、人文历史四个角度进行分类。建立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绘制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地理图册。第二,揭示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分布规律并划定文化区。根据已建立的文化地理图册,总结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景观分布特征。以传统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因子为主导,结合自然环境、民族构成及行政区划,划分文化区,得到滇中地区五大类文化区的划分。对各文化景观区的特征进行描述与解读,发现滇中地区彝族文化、汉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宏观上产生差异分布,中观及微观下又彼此产生交融的特点。第三,探讨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的形成影响机制,并与相关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双维度解读。从自然环境、人文意识、移民融合、驿道传播和地域适应需求等多个角度,结合实际调研资料,深入分析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五类文化区的形成机制。通过以上得出研究结论: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观是以彝族文化为基础,汉文化为主导,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共存的地域文化景观。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观的生成是以自然环境为先天基底,以人文意识为内生引导,以地域与氏族生产为初始差异机制,以地方政权主导下的移民开发为发展流变机制,以中央政权主导下的移民开发为碰撞突变机制,以经济沟通与地域适应为交融整合机制,多种文化融入、碰撞、整合形成的结果。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展开系统研究,丰富了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研究成果,促进滇中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并为以后开展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与借鉴。
其他文献
城市热环境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众多负面影响,而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维绿量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的关键指标,能够从立体空间的角度综合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效益。探究城市绿地三维绿量对其热环境效应的影响机制,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原市城区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8月Landsat8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Arc GIS、ENVI等技术,提取样本数据植被指数,
河岸带是水陆生态系统过渡带,是河流天然的保护屏障和健康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和评价标志,对减少面源污染输入、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河岸带易受人类活动和河流水体季节性涨落的影响,造成河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土壤又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成为河流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源。因此,本文以太原城区段汾河西岸河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重金属镉(Cd)、铬(Cr)、铅(P
以广东省广州市天河智慧城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科韵路综合管廊子项工程为例,通过分析综合管廊平面线位影响因素,考虑入廊主要管线转弯半径要求、盾构机类型和转弯能力、预制管片环宽、管片楔形量、综合管廊和衬砌环管片外径,计算了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分析了盾构隧道综合管廊纵断面线位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综合管廊入廊管线的特殊性,综合得到了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建议值和纵向线形参数推荐值。研究成果对于完善盾构隧道综
随着非点源污染日益成为影响水体环境的主要污染方式,非点源污染控制成为目前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正确理解非点源污染过程和景观格局的关系是进一步认识非点源污染发生机制并进行削减控制的关键。“源-汇”景观格局理论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通过对流域内景观的空间合理布局进行对污染物质的截留,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非点源污染来源及去向。因此,本文在对汾河太原段的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
古镇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保护古镇,建设新区”是协调古镇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与文脉延续,古镇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新旧建设割裂、风貌失调、文化传承难以为继等突出问题需要得到有效重视。古镇新区的建设与文脉的延续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文脉延续的思想主张对文脉要素进行提炼与运用,通过建立有序的文脉关系,从而延续历史城镇的特色。因此,本文尝试对
全国开发区的设立已经将近40年,曾经因为无序开发而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成为“圈地”的代名词。此后国家开展专项整顿,在关注开发区经济增长规模的时候同样重视其综合的空间效益,对开发区评价的标准从关注“量”变为重视“质”。本文选取我国西部沿海地区南宁的中心城区内自治区级以上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前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完善了开发区空间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效益系数构建了评价开发区对城市在空
太谷位于山西晋中地区,是晋商的发源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大幅度上升,太谷建造了大量精美璀璨的民居宅院。迄今,部分宅院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幸而,宅院中的门楼建筑大多保存完整。门楼作为一宅的主宰,集营造技艺和装饰艺术于一身,同时,太谷门楼亦是晋中地区门楼建筑的典型,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宅门”的研究较完善系统,然对晋中门楼,这一专类,研究甚少,且不深入。本文则对山西太谷
随着“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推动,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元广受重视,社区商业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疫情防控常态化发展背景下,社区零售业也备受关注,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一环。目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与社区商业相融合,社区新零售商业孕育而生,其商业空间也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日常消费场景。研究社区新零售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可以探讨新零售背景下社区商业空间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引导社区商业空间的优化选
小麦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干旱是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逆境,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和产量都有较大影响。高光谱技术能对地面作物冠层光谱信息进行快速、无损、准确的监测,可以直接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为实现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生长状况的高光谱综合监测,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程度干旱处理,分析冠层光谱对长势及抗旱生理特性的响应,利用高光谱对长势和抗旱生理特性进行监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