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语际间的意义转换,意义是翻译的核心问题。传统翻译理论把意义和形式作为对立面加以研究有其不足之处,因为形式也可以传达意义。符号学理论对符号的意义作了最全面的概括,认为意义是符号、所指物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把符号的意义分为所指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这三个概念几乎包含了在跨语言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所有诸如词汇、句法,以及语境、文化、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等因素,因此对翻译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符号学意义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展开系统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其对古诗翻译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论证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古诗翻译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传递。
本文首先介绍了符号学的相关概念和主要观点,提出了符号学翻译方法。接下来讨论了中国古诗的语言特点,为下文在符号学意义理论框架下进行古诗翻译研究提供了依据。然后详细探讨符号所具有的三种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通过分析这三种意义在中国古诗中的表现形式,作者认为:中国古诗意象表达的模糊性虽然为指称意义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传递带来一定困难,但同时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美学效果,而其在语音层面上所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及其在句法形式上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特点造就了中国古诗丰富的言内意义。此外,由于诗歌重在“抒情、言志”,语用意义的传递显得尤其重要。在本文的核心部分,作者通过大量例证对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传译作了系统剖析和说明,并指出:采用符号学认识意义的方法翻译中国古诗,有助于译者通过符号之间及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原语可能包含的一切含义,有助于译者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符号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