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唐宋官学制度中的学校设置制度及其管理机构、教师制度、学生制度、教育教学制度、经费保障制度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力图揭示出唐宋官学制度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全文由绪论、正文二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论文的论题界定,评述学术界对唐宋官学制度的研究概况,简要说明笔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理论根据和基本论点,并指出了本论题的现实借鉴意义。 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唐宋官学的设置制度及其管理机构。本章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历史源流上,对唐宋官学的设置进行了全景式的追述,描述并分析了唐宋中央与地方官学的隶属部门、种类及其演进与发展的成因,进而指明了经学类学校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类学校居于废置无常的状态以及由唐至北宋国子学地位的下降及其原因。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唐宋官学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考察了唐宋中央官学行政管理机构——礼部、国子监和宗正寺的设置及其管理职能;地方官学的行政管理机构——地方行政长官对官学的管理及提举学事司的设置及其职能。从而揭示出由唐至北宋中央官学管理机构职能范围扩大的动因,包括国子监职能的进一步扩大,部分取代了礼部的职能;地方官学管理的加强,主要是提举学事司的建立及其诸多职能的发挥。指出了北宋建立的提举学事司具有监督检查、反馈、提案三大职能,是中国古代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史上的首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第二章唐宋官学的教师制度,重点论述了唐宋官学教师队伍的构成、拟任教师的选择途径和办法、在职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由唐至北宋教师队伍建设的逐渐加强,管理渐趋规范。揭示出了由唐至北宋,由强调教师的官职身份、社会地位,而演进为重视教师的德能素质,由“官师合一”,开始出现“官师分离”的倾向。 第三章唐宋官学的学生制度,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入学制度、学生的在籍制度。在入学制度中,笔者通过唐宋对学生入学资格、入学手续限定的对比中,揭示出由唐至北宋官学学生等级限制的逐渐放宽,山重视等级身份开始演变为重视学生的德智素质;在学生的在籍制度中,笔者力图透过唐宋对学生员额的规定、学籍划分、学生待遇及处罚等视角,指明由唐至北宋,对学生管理的加强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关注贫寒子弟的入学等问题。指出了由唐至宋受教对象的变化,表明自魏晋以来所形成的门阀等级制度至北宋时期的逐渐消亡,在学生制度上的突出反映。说明由唐重视学生身份等级变为北宋开始向重视学生品德、知识素质的大众化、平民身份转化的倾向。这种转化的结果,有利于扩大北宋政权的社会基础。 第四章唐宋官学的教育教学制度,主要论述了唐宋官学的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重点说明了由唐至北宋,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育教学方法还是考试制度,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对力图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进行了大胆尝试,基本确立了“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考试内容及方式方法的实施,都意在注重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反映出北宋当政者己经认识到,学栓教育的价值,在于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唐宋官学的经费筹措制度。主要对唐和北宋从官学经费的筹措渠道上进行了探讨。笔者通过唐代主要采取财政拨款为官学经费主渠道,而北宋则采取财政拨款与其他渠道并举的体制这一现象,特别是学田制、房租屋课、社会集资办学,使得北宋宫学经费基本上有了比较稳定而充足的来源。从而揭示出唐与北宋在宫学经费的筹措上所采取的不同体制,体现了唐与北宋在学校教育的摆位上的明显不同。唐代在拨款时没有突出学校这一对象,而北宋则明确拨款、筹措经费的对象是学校,从中可以透视出唐代的学校仍属于官僚系统范畴,仍然没有挣脱“官教一体”的藩篱,北宋明确经费的拨付与投入, 2表明北宋已经把学校教育当成一种独立的事业来对待,“官教分离”己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