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胰腺癌目前已成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较深,功能复杂,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造成了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临床病人多为进行期或晚期,故其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近年来由于B超、CT、磁共振、ERCP和血管造影等影像诊断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学诊断的进展,采用与肿瘤相关的标记物的测定和影像诊断联合应用,使胰腺癌的诊断水平有所提高。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细胞能分泌多种血管细胞生长因子,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最重要的因子,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血管生成的研究逐渐从基础向临床应用深入,为临床提供肿瘤的诊断、病理分期、分级及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等参考指标。定量分析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多采用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计数,即采用组织切片经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并对其计数。目前微血管密度计数是组织学研究中血管生成量化的标准,但就临床应用来说,MVD测定技术尚不是一个理想的检查手段,因为这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方法,检查的正确性在于组织取材是否准确,且无法对肿瘤血管生成活性进行功能评价。因此,寻找一种无创、快捷、在活体上可重复实施、显示肿瘤全貌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疗效和预测预后,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国内外学者已开始研究MR在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应用,MRI图像上肿瘤增强程度及方式与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的微血管密度有很好的相关性,这说明无创性影像学方法逐渐代替必须通过创伤手段进行测定的免疫组化方法成为可能。常规CT增强扫描是以往对胰腺肿瘤诊断和术前评估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层CT灌注成像(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