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3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入院治疗的10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及32例健康体检组,并进行分组,就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失代偿期患者组、代偿期患者组在治疗前血清胱抑素C及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急性加重期失代偿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尿酸水平较代偿期患者水平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组胱抑素C(1.27±0.42)与代偿期组胱抑素C(1.04±0.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代偿期组尿酸(303.50±130.08)与代偿期组尿酸(241.33±122.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组动脉血氧分压(54.72±16.80)与代偿期组动脉血氧分压(75.63±16.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代偿期组CRP(53.31±36.98)与代偿期组CRP(27.74±34.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前胱抑素C(1.27±0.42)与治疗后胱抑素C(1.06±0.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尿酸(303.50± 130.08)与治疗后尿酸(227.16± 110.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54.72± 16.80)与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69.06±18.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超敏C反应的蛋白(53.31 ±36.98)与治疗后超敏C反应的蛋白(25.30±34.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代偿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胱抑素C与尿酸呈正相关(r=0.386,P<0.01),回归方程为y = 135.54x + 105.6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代偿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胱抑素C与动脉血氧分压呈负相关(r=-0.789,P<0.01),回归方程为 y =-39.342x + 110.0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代偿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胱抑素C与CRP呈正相关(r=0.842,P<0.01),回归方程为 y = 88.36x-69.758。结论: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酸水平升高。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功能改善时血清胱抑素C、尿酸水平明显降低,血氧分压升高,表明血清胱抑素C、尿酸水平变化可反应患者肺功能。3.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PaO2呈负相关,与尿酸、CRP呈正相关。4.血清胱抑素C及尿酸可作为评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与后的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artery,FTP)与梗死分布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信息,将其分为FTP
期刊
期刊
研究目的:研究与分析端粒酶RNA复合体基因(TERC)的遗传变异、外周血白细胞的端粒长度(LTL)及冠心病遗传易感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验证白细胞的端粒长度是否与冠心病病变严重
【目的】观察卤夫酮对SD大鼠放射性直肠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未放疗+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放疗+生理盐水灌胃组(R组);放疗+低剂量卤夫酮灌胃组(H1组,50mg/kg);放疗+高剂量卤夫酮灌胃组(H2组,100mg/kg)。除C组外,所有大鼠盆腔均接受18.5Gy剂量的放疗。大鼠自放疗当天开始,每天药物灌胃1次,于放疗后1周,1月,3月,4月分别处死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