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集权体制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在斯大林时期得以建立和巩固,是斯大林时期苏联体制的标志性特征。本文以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体制为切入点,重点研究该集权体制的效能,从历史史实出发,对苏联国家的文化传统、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阐述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体制的形成原因、表现及其双重效应,分析苏联集权体制与苏联剧变的内在联系,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归纳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化改革的原则和策略。因此,研究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体制的效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体制的发展是逐渐演变的,经历了形成、发展、巩固直至僵化的过程。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体制是在全面终止新经济政策,确立斯大林在党内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威,以及在一元化意识形态思想模式的确立中形成的,而其形成与指令性计划经济、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紧张的国内外环境和激烈的党内斗争、国家政权机关对党的集中制思想的移植等因素有关。在斯大林时期得以确立的集权体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根本性的内容从来都没有改变过。经济领域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通过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制和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实现的;政治领域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干部职务实行委任制和终身制、中央监察委员会监督权严重削弱、掀起“大清洗”运动消灭反对派都是其具体表现;文化领域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文化体制,营造个人崇拜的文化氛围、实行简单公式化的文化管理模式、建立高度行政化的文化决策执行体制、文化判断标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都是其建立文化集权体制的手段,这些共同构筑了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体制的基本框架。斯大林时期,苏联集权体制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集权体制巩固了苏维埃国家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集权体制的消极影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苏联社会经济活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社会民主政治发展、高度集中的文化体制遏制了苏联文化发展活力,如此日益僵化的集权体制更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停滞。苏联剧变与其僵化的集权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僵化的集权体制使得苏联陷入了停滞状态,面对集权体制日益突显的弊端,苏联领导人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他们的改革大多都以失败收场,不难发现,历次改革均以失败告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始终没有触及集权体制的根本,几乎都是在集权体制内的碰撞与迂回,这也必然导致苏联在集权体制下的积重难返,从而最终走向剧变。通过对苏联集权体制的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有益启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本身又包含着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改革原则和策略,让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