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三角债”的规模占到银行信贷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障碍,同时,“假冒伪劣”也几乎泛滥。其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市场主体的信用缺失。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理论界对信用问题也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学派和西方主流学派对信用问题都有深入的论述。但对于我国过渡时期的企业信用缺失,二者都没有给出全面深入的研究,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前面性。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及国内理论界对信用问题的理论论述和现实分析出发,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从而提出了信用和企业信用的基本概念,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在清楚认识了企业信用的基础上,我们定义了企业信用缺失,并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现状的评估,指出,虽然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但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合同违约和欺诈、逃废银行债务、制假售假、证券市场信用严重不足等违规现象。笔者在理论上把企业信用缺失分为主体型企业信用缺失、内容型企业信用缺失、客体型企业信用缺失三大类,并认为其成因主要在于:法制建设有待完善,企业缺乏对信用的甄别和防范能力,产权关系有待理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行政行为出现越权、错位现象,不讲信用难以受到制裁,市场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等。 在以上理论分析之后,笔者建立模型,并且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及存在监管条件下三种情况,对企业信用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通过博弈分析使我们对企业信用缺失的产生机制和根源有了清楚的认识。紧接着,我们从成本分析的角度说明了企业信用缺失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危害包括:增加市场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竞争力,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成本以及法律和道德成本。从而,我们得出结论,企业信用缺失增加了企业生存的危机,内外部信用的缺失使企业既没有生存的根本,也没有发展的可能。 本文的最后,笔者针对以上信用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般性建议,主张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信用制度法制化;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控机制;深化体制改革,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教育强化信用观念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指出构建企业信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密切值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