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生产者。高等学校是进行知识生产与传授的学术组织,只有对教师进行有效高质的管理,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管理主要集中在制度管理及严格的量化考核两方面,柔性管理未发挥出其优势,而信任作为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要素,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现状和作用并未引起重视。本研究首先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关于信任基本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高校教师管理的相关理论,编制了《教师管理信任状况调查表》问卷。其次,采用自编的问卷对湖北、北京、等地区12所高校248名教师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对所在学校的信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制度型信任、认知型信任、情感型信任三个维度的分析比较,考察目前高校教师对学校信任状况的总体水平,以及在性别、年龄、职称、学科、学校类型、工作年限等方面的差异。首先,教师群体对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信任度低。与认知型信任、情感型信任相比,教师对学校制度的信任度最低。制度管理与管理信任是一对矛盾,合理适量的制度对信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发现,不合理的制度会打破双方之间的信任,在制定教师管理制度时,高校应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确保制度是促进教师与学校之间信任的保障者,而非信任的破坏者。其次,与其他年龄段及职称层次相比,青年教师对高校信任度较低。其中,年龄在30-40岁,职称为讲师的教师对学校的信任为最低。青年教师是学校学术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学术生产力高低关乎学校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青年教师与学校双方之间的信任。第三,教师安全感与归属感水平不高。教师安全感与归属感影响教师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感,也影响着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学校应从各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最终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最后,女教师在对学校的信任度方面普遍低于男教师。教师信任状况在性别上的差异反映出了女教师在学校受到的待遇低于男教师,影响女教师对学校的信任。而构建信任关系,需要学校和高校女教师群体双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