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胱氨酸蛋白酶-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中的表达及山莨菪碱干预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g45y5465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度训练可引起急性肾脏损伤,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最近的研究认为细胞凋亡是过度训练致急性肾脏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然而,过度训练致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应用大鼠游泳至力竭建立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模型,观察过度训练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的表达和切割灭活的变化,观察山莨菪碱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旨在加深对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00-220g。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N)、力竭组(ES)及山莨菪碱干预组(AD)。CN组为安静对照组,未进行力竭运动;根据力竭后恢复时间不同将ES组分为即刻组(ESI)、6小时组(ES6h)和24小时组(ES24h);AD组于运动前10分钟腹腔注射山莨菪碱(10mg/Kg)后进行力竭运动,分为山莨菪碱6小时组(AD6h)和山莨菪碱24小时组(AD24h)。每时间点均为6只大鼠。(2)采用大鼠无负重游泳至力竭建立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模型。(3)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应用乙醚吸入麻醉,均留取各组大鼠左肾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备行石蜡切片;取各组大鼠右肾沿纵切面均分为两部分,置于-80℃冰箱保存,待行SOD活性、MDA含量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4)分别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肾组织匀浆中SOD活性及MDA含量。(5)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6)采用免疫组化SP及PV法观察PARP-1和caspase-3表达情况。(7)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8)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ARP-1裂解情况。(9)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for Window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力竭后即刻及6小时组大鼠肾组织在光镜下可见部分肾小球球囊及肾小管扩张,皮髓质交界处可见淤血现象,力竭后24小时大鼠肾组织中可以观察到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不规整,有的出现脱落。山莨菪碱干预组大鼠肾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2)力竭运动后即刻肾脏SOD活性有所降低(P<0.05),至力竭后6小时降低最为明显(P<0.05),力竭后24小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山莨菪碱干预6小时组肾脏SOD活性高于单纯力竭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山莨菪碱干预24小时组肾脏SOD也高于单纯力竭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力竭运动后即刻肾脏MDA含量有所升高(P<0.05),至力竭后6小时升高最为明显(P<0.05),力竭后24小时有所下降,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山莨菪碱干预6小时组肾脏MDA含量低于单纯力竭组(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山莨菪碱干预24小时组肾脏MDA稍低于单纯力竭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3)力竭运动后caspase-3的表达随力竭后恢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各力竭组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莨菪碱干预组明显降低力竭运动后caspase-3的表达(P<0.05)。(4)正常对照组PARP-1仅为弱表达,力竭运动即刻其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5),western blot显示裂解片断不明显,力竭运动后6小时及24小时表达继续增强,且裂解片断逐渐增加,山莨菪碱干预组PARP-1的表达及裂解片断均较同期单纯力竭组明显减弱(P<0.05),但仍强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力竭运动后肾组织SOD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说明氧化应激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2)力竭后肾组织caspase-3的表达随力竭运动后时间延长而增强,PARP-1在力竭运动后表达也增强,但力竭后即刻裂解片断不明显,力竭后6小时及24小时裂解片断逐渐增加。说明Caspase-3表达增加及其对PARP-1的切割灭活是过度训练致急性肾组织细胞凋亡的重要分子机制。(3)山莨菪碱可降低力竭运动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抑制caspase-3的表达活化及其对底物PARP-1的裂解,这可能是山莨菪碱抑制过度训练致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发散式教学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自身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致力于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被动性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性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发散式教学;应用  一、 引言  在我国素质教育日益开展的背景下,发散式教学已经发展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较为青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尝试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其主要作用是能够让学生们通过大脑的认知与分析进行正确理性地看待历史性问题。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教学经验,简要探讨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只是让学生们一味地关注教材内容与教材本身的观点与想法,墨守成规地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显现出来,将引领着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在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考试命题趋向于“基于复杂情境的问题呈现方式,关注学科内容的综合化”。因此,高中政治学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势在必行,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启示我们必须注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考试;教学模式  一、 如何理解高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模式就充分体现和实施了这一教育理念。而预习环节作为导学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主体先行”的重要环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社会发展至今,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一再加强。自高中教育改革以来,对高中各学科课堂的要求更加注重效率。所以,出现了更多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怎样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对授课教师授课方式的认可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另外,学生本人及其家长也由过去的只单纯地在意所授知识内容到现在的关注授课人的方式方法,以及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引导。本篇将从这些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
摘 要:21世纪是科学教育的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长期指导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物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原理、发现活动规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本文主要以实验教学创新为切入点,围绕课堂物理实验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为中心,简要论述如何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一、 创新教育改革  创新既是进步的灵魂也是发展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