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常用的一些食品乳化剂为表面活性剂,以大豆油为油相,选择几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短链脂肪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对大豆油微乳液形成规律进行考察;借鉴自微乳药物传递体系(SMEDDS)的思路,在能形成大豆油微乳的配方中筛选一种不以添加特定物质为目的、能无限稀释、适用性广的“自微乳液”;对所得空白微乳和自微乳配方进行稳定性考察并将配方进行具体应用,制备添加有植物甾醇酯或维生素E的大豆油微乳/自微乳,并尝试将大豆油用沙棘果油替换,考察载物体系的稳定性。首先对大豆油微乳体系进行基础研究。比较几种不同的微乳液制备工艺,选择加助表面活性剂溶液法制备大豆油微乳。选取七种常用的食品乳化剂作为表面活性剂,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形成微乳液,Span80和Tween80两者复配后在常温下即可与水形成均一体系,且稳定性好,两者复配成混合表面活性剂备后续筛选。采用单因素轮换法筛选微乳配方,得到的最佳混合表面活性剂为HLB值等于9.6的Span80/Tween80组合,最佳助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400(PEG400),其最佳浓度为50%,最佳配方组成为:大豆油:Span80/Tween80(HLB=9.6):50%PEG400 =1:1:1。进行放大实验,选取对大豆油乳化效果较好的HLB值在9.6~12.9之间的混合表面活性剂,考察乙醇、丙二醇、丙三醇和聚乙二醇400四种助表面活性剂分别在浓度为25%、50%和75%时与表面活性剂一同作用形成大豆油微乳的规律。结果表明,四种助表面活性剂均能促进微乳的形成;表面活性剂HLB值不同时,体系的最佳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不同;在HLB值小于11.8时,PEG400是四种助表面活性剂中最佳的一种;不同体系的助表面活性剂浓度均有一个最佳值,在达到最佳值之前,随着浓度的增大体系的微乳面积增大,超过最佳值以后,浓度越大面积反而减小。放大实验中发现,在以HLB值等于11.8的Span80/Tween80混合物为表面活性剂,以75%丙三醇为水相时可以得到较大面积的自微乳区域。在所选自微乳区域内进行有附加线性约束的混料均匀设计。以粒径为指标,对表面活性剂用量、助表面活性剂用量以及大豆油用量进行筛选,建立配方中各组分含量与自微乳粒径之间的回归模型,得到最佳自微乳配方为:大豆油:Span80/Tween80(HLB=11.8):75%丙三醇=2:4.1:3.9。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所得空白微乳/空白自微乳进行稳定性研究,其机械稳定性、温度和储存稳定性、PH稳定性均良好,自微乳的稀释稳定性良好。在配方中添加植物甾醇酯或维生素E,或将大豆油替换成等量的沙棘果油,均没有改变原有体系的稳定性,配方适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