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腹型与单纯型的临床分析,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特点。 方法:对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34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总IgE、血清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 结果:在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消化道受累发生于皮肤紫癜之前者5例(占16.67%),发生于皮肤紫癜之后者14例(占46.67%),两者同时发生者11例(占36.67%);在5例以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有4例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0例(66.67%)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1例,饮酒、食用海鲜5例,其他部位感染2例,口服药物后发病1例,洗澡受凉引起1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30例患者均有腹痛症状,合并腹泻8例、恶心呕吐8例、黑便4例、消化道出血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皮肤紫癜局限于双下肢者6例(20.00%),超过双下肢者24例(80.00%);34例单纯型患者中皮肤紫癜局限于双下肢者18例(52.94%),超过双下肢者16例(47.06%)。腹型患者平均住院日(13.7±5.5)天,较单纯型患者平均住院日(8.4±3.7)天显著延长(p=0.000<0.05)。来我院就诊未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腹型患者(n=21)全血白细胞计数(12.05±4.07)×109/L较单纯型患者(n=30)全血白细胞计数(8.13±3.23)×109/L明显升高(p=0.000<0.05);腹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50.18±43.68) mg/l较单纯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16.06±31.88) mg/l明显升高(p=0.000<0.05)。而两组间总IgE、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清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均应用激素治疗,累及剂量为平均(319.20±171.40)mg,2例合并肾脏损害者联合应用了雷公藤多苷,2例腹部症状较严重者联合应用了丙种球蛋白(0.15g/Kg·d,连用3天);34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8例应用了激素治疗,累积剂量为平均(316.13±182.82)mg,其余26例患者常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物及免疫调节等对症治疗。2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 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住院日显著长于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超过双下肢范围的皮肤紫癜、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有助于反映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病情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