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花生区组野生种A.chacoensis、根茎区组A.glabrata作为父本分别与栽培种桂花36、粤油49、湛油75、仲恺花4号、鹿寨四粒红、玉林红皮进行种间杂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从形态学、细胞学、SSR分子标记等方面分析栽培种亲本及其杂种后代的遗传变异,主要结果如下:
1、花生属种间杂交组合之间下针率无明显差异,表明花生种间杂交受精前无障碍。根据结荚率和成熟种子粒数可以看出,花生区组内杂交基本正常,能获得少量成熟种子;区组间杂交虽有果针形成,没有获得种子。
2、用秋水仙素对F1枝条进行浸苗处理和对植株生长点进行滴苗处理,结果表明:浸苗处理0.01%秋水仙素浓度加倍效果最好,诱变加倍率达15.6%。滴苗处理植株加倍后经自交获得F2种子。
3、对杂种后代进行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F1综合表现了父母本的形态性状特点,F2外部形态明显偏向栽培种母本;F1抗性普遍有所提高,F2部分植株获得了较好的抗性。父母本的花粉育性很高,但F1的育性极低,F2代的花粉育性相对于F1有所恢复和提高;杂种F1染色体数均为30,F2代染色体发生了数目上的变异,变异范围为51-55。
4、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栽培种、野生种及其后代进行进一步分析,从120对引物中筛选出14对特异引物,它们能在后代中稳定扩增出部分野生种的特异条带,说明后代基因组中确实整合了野生亲本的遗传物质。利用SSR标记能对野生种DNA的转移进行分子水平上的跟踪,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种间杂交、染色体加倍技术获得含有野生种基因的杂种后代,并进行了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分析,同时创造出新的种质,为后续研究中选育出包含野生种目标基因的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