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在我国沿海地区“再造几个香港”的伟大构想。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参照国际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惯例设立保税区。保税区作为我国海关监管特殊区域较早期的形式,拥有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和行政管理权力,在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被视为我国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的雏形。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中国保税区管理与发展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的保税区具备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了“境内关外,适度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的转型目标模式及步骤、措施。我国的保税区的改革也就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积极而稳妥的逐步推进,并向着最终的发展目标——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区迈出转型的步伐,“力争做到2015年时我国有2-3个自由贸易区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保税港区作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一个中间产物,是中国保税区走向自由贸易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保税港区说到底其实就是保税区和港口相结合的产物,它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实行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港区“三港合一”并由海关实行特殊监管。保税港区优化了整合了我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优势,同时享受保税区、特殊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是我国当前历史条件下海关监管特殊区域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文章具体分析了保税区、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内涵和特点并比较了三者的异同,但无论是保税区还是保税港区,其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自由贸易区,对此,我国的理论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可以说,保税港区在我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其发展过程和具体实践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文章主要应用了国际贸易、港口经济和地方行政管理理论,采取了对比分析、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回顾了保税港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为实证案例,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其历史沿革、发展成就、功能定位、管理体制、转型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结合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宁波梅山等国内先进的保税港区以及美国对外自由贸易区、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等国际著名的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实际,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并与青岛保税港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思考,初步总结了我国保税港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我国保税港区现行管理体制和转型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作了重点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保税港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央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提出了理想状态的目标模式设想,充分体现“统一规范、属地管理、综合服务和商业运作”的基本思路,即在中央层面实行统一规范的政策,保税港区所在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属地管理),政府主导型的运作层面充分体现综合服务的原则,保税港区的支撑体系则实行商业化运作,体现市场原则,这对我国保税港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