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的飞速进步与迅猛发展离不开网络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不断渗透。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巨浪,在互联网这个漫无边界的虚拟世界中,世界多元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等都在这个“熔炉”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每天互联网上都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其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资源颠覆性地改变了民众以往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信息使用的便携性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普遍提高了民众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在行为边界较为模糊的网络虚拟社会中,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的网民更极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大学生群体是最主要的网民群体,由于该群体尚处于进一步社会化、性格逐渐定型和心智不断成熟的成长期,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日益严重。在理论上,即使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加以探讨的研究成果喜人,但仍难于找到合适的理论框架解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更难以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在实践中,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形成直接相关的主体在缺乏道德建设意识的同时也苦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途径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本文在充分掌握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针对该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界定和介绍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解析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基础上,运用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激励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颇为全面地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实表现,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影响,并在分析当前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迫切性。第三部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通过发放大量的调查问卷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观察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网络道德现状,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所造成的现实影响和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首先该部分分析了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了在上述环境下大学生输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在源头上的根本动机,且在进行内在与外在归因的基础上提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第五部分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策建议。该部分根据大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在宏观上以政府和网络媒体为主导营造行为引导环境;以家庭为主体引导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的网络道德行为:以高等教育院校和大学生为主导引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