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饭树叶黑色素,是一种植物来源的天然黑色素,在民间使用多年,安全性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乌饭树叶黑色素的成分、形成机理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并不完善,影响其进一步开发。本文针对乌饭树叶黑色素的形成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乌饭树这一传统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首先,对乌饭树叶中与黑色素形成相关的成分进行了测定。接下来,对乌饭树叶黑色素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究,发现新鲜乌饭树叶中含有参与黑色素形成的酶,天然状态时活性未被激活,经水匀浆后,酶从组织中溶出,酶活性被激活,具有催化活性,能够催化乌饭树叶中的色素前体物质反应形成色素类物质,该色素类物质经加热后最终形成稳定的黑色素。接着对参与乌饭树叶黑色素形成的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确定了缓冲溶液PVPP法、20%硫酸铵盐析、葡聚糖凝胶G-150的初步纯化工艺,纯化所得的酶活力为207.89U/mg,纯化倍数为4.07,酶活力回收率为1.2%。对其粗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测定,测得其最适温度为45oC、最适pH为6.5;金属离子研究表明:K+、Na+对酶活性基本无影响,Ca2+、Zn2+、Mg2+、Cu2+具有激活效应,Fe2+具有抑制效应;参与乌饭树叶黑色素形成的酶对单羟基酚类物质(L-酪氨酸、愈创木酚)亲和性差,对多羟基酚类物质(邻苯二酚、L-多巴、焦性没食子酸、儿茶素、绿原酸)亲和性较强,其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然后,模拟乌饭树叶黑色素的形成过程,采用LC-MS方法,灭酶提取液加入参与乌饭树叶黑色素形成的酶,对反应前后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灭酶提取液加酶反应后,其中两种物质的含量明显下降,推测是黑色素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分子量分别为354和536,鉴定其中分子量354的物质为东莨菪内酯六元糖苷。最后,使用新鲜乌饭树叶水提取液对多种食品原料进行着色实验,发现新鲜乌饭树叶黑色素对粉末状形态原料着色效果快,对高淀粉含量的物质着色效果比较好,对高蛋白含量的物质着色效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