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择2006-2008年从四川、河南、甘肃、福建和江西5个省区的规模化猪场、医院及野生动物园分离鉴定的共256株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K-B纸片法检测大肠杆菌6种常见FQs(氟喹诺酮类药物):NA(奈啶酸)、CIP(环丙沙星)、OFX(氧氟沙星)、ENR(恩诺沙星)、NOR(诺氟沙星)及LEV(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表型。研究结果表明,256株实验菌株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总耐药率分别为:萘啶酸(50.00%)、诺氟沙星(48.83%)、氧氟沙星(48.05%)、恩诺沙星(47.66%)、环丙沙星(44.14%)和左旋氧氟沙星(40.63%)。其中,猪源菌株耐药率为54.69%,以对诺氟沙星耐药为主(52.14%);人源菌株耐药率为60.86%,以对萘啶酸耐药为主(64.13%);野生动物源菌株虽然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对敏感,但仍然检测出低水平的耐药性,耐药率为12.50%,以对诺氟沙星耐药为主(8.33%)本研究选择PMQR(质粒介导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B、qnrS和qnrD为本次三重PCR检测方法建立的目的基因,并在确定单基因PCR扩增体系各个参数的最佳值和可变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基因三重PCR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其中包括模板制备、Mg2+浓度、dNTPs浓度、Taq酶浓度、引物浓度等、退火温度、循环次数等相关参数的优化,得出三重PCR最佳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2.5μl,MgCl2(25 mmol/L)3μl,dNTP(2.5 mmol/L)3.5μl,模板2.5μl(菌液浓度相当于McFarland No 1.0),Taq DNA聚合酶(2.5 U/μl)0.35μl,上下游引物(25 mmol/L)各添加:qnrB(0.9μl).qnrS(0.6μl)、qnrD(0.5μl),最后补充灭菌去离子至25μl。最佳扩增反应参数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4℃保存。运用建立的大肠杆菌PMQR基因三重PCR方法检测256株猪源、人源及野生动物源大肠杆菌中的PMQR基因(qnrB、qnrS和qnrD),同时采用单一PCR方法检测qnrA、aac(6’)-Ib-cr和qepA基因。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ac(6’)-Ib-cr(59.38%)、qnrD(30.47%)、qnrA(30.47%)、qepA (25.00%)、qnrS(20.70%)、qnrB(19.53%).猪源菌株中aac(6’)-Ib-cr和qnrD检出率高,分别为69.29%和43.57%.aac(6’)-Ib-cr和qnrS在人源菌株中分布较普遍,检出率分别为54.35%和37.00%。qnrB、qepA和aac(6’)-Ib-cr均在野生动物源菌株中有一定检出率,其中,aac(6’)-Ib-cr基因分布较普遍,检出率为20.83%。qnrA、qnrS和qnrD基因未在野生动物源菌株中检测到。本研究对6种PMQR基因qnrB、qnrS、qnrD、qnrA、aac(6’)-Ib-cr和qepA在国内猪源、人源及野生动物源大肠杆菌中的检测情况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