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亚型禽白血病(Avian leucosissubgroup J)是由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cosisvirus subgroup J,ALV-J)引起的,以诱发多样性肿瘤如骨髓瘤等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自1988年发现以来,已经给世界禽养殖业造成沉重打击。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药物或疫苗能够用来治疗ALV-J。大量研究表明,海藻多糖具有多种抗病毒活性,如抑制H1N1流感病毒、HIV等病毒,并且低分子量海藻多糖与高分子量海藻多糖相比具有水溶性好和生物相容性高等优点。但将低分子量海藻多糖应用于ALV-J的研究并未见报道。本文分别从红藻门(Rhod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褐藻门(Phaeophyta)中选取了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孔石莼(Ulva pertusa)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为代表,研究低分子量海藻多糖抗ALV-J活性,为新型海洋生物源抗禽白血病病毒药物的研发及海藻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首先我们制备了三类低分子量海藻多糖并检测其理化性质。将提取的三类海藻多糖采用过氧化降解法进行降解,研究降解过程中pH、过氧化氢浓度和温度对海藻多糖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多糖的降解速率随着温度(60–100°C)升高、pH(1-8)降低、过氧化氢浓度(0.15–4.5%)升高而增大,其中温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降解实验结果,筛选合适降解条件,制备了三类低分子量海藻多糖,其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样品总糖含量在27.15-52.11%之间;低分子量羊栖菜多糖样品硫酸根含量最高,均在25%左右,其余样品硫酸根含量在16.86-21.52%之间;单糖组成结果显示,蜈蚣藻多糖单糖组成以半乳糖为主,孔石莼多糖单糖组成以鼠李糖为主,羊栖菜多糖单糖组成中含量最高的为岩藻糖,其次为半乳糖。以上述制备的三类低分子量海藻多糖为原料,我们探究了其抗ALV-J病毒的活性。首先在样品安全浓度下用ELISA方法检测三类低分子量海藻多糖抗ALV-J病毒的效果,结果表明,三类低分子量海藻多糖均具有抗ALV-J活性。然后从中各筛选一种抗病毒效果最好的低分子量海藻多糖样品,检测样品的给药方式,确定其对病毒的作用阶段,随后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剖析: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确定ALV-J的基因相对量,Western-Blot和IFA方法检测ALV-J蛋白表达量。给药方式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海藻多糖抗ALV-J活性主要体现在病毒吸附宿主细胞阶段,能够显著抑制病毒吸附宿主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低分子量海藻多糖处理组的ALV-J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降低,表明海藻低分子量多糖通过抑制病毒吸附宿主细胞,导致成功吸附到宿主细胞的病毒量减少,致使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降低。其中,硫酸根含量较高的低分子量羊栖菜多糖抗ALV-J效果最好。最后以抗病毒效果最好的羊栖菜多糖为样品,进一步研究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对ALV-J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均能显著抑制ALV-J吸附宿主细胞,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中等分子量羊栖菜多糖抗ALV-J活性最强,分子量升高或降低均导致抗病毒效果降低。本文的结果和结论可为开发新型抑制ALV-J药物及其他抗病毒制剂提供有力参考。